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半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半刺為中醫針刺手法之一,首載於《靈樞·官針》,列為「五刺」法中的一種。其操作要領在於「淺內而疾發針」,即針具僅淺刺至皮部,隨即快速出針,如同拔毛般輕靈,強調不傷及肌肉層,專以調動皮部氣機為目的。此刺法因其進針深度僅及常規刺法之半,故稱「半刺」。
理論基礎與臟腑對應
《靈樞》明言半刺「此肺之應也」,蓋因肺主皮毛,司呼吸而應於衛氣。皮部為衛氣循行之表淺層次,半刺透過輕淺刺激,可宣通肺氣、疏調衛陽,適用於外感初起、咳嗽氣逆等肺系病證,或衛氣不固之表虛證候。此與《黃帝內經》「病在皮者,取以皮部」的治則相通。
技術特點與衍生發展
半刺與「九刺」中的「毛刺」皆屬淺表刺法,然毛刺多強調用針如毫毛般細微,而半刺更側重手法輕疾。後世據此發展出多種淺刺工具,如皮膚針(梅花針、七星針),透過叢針叩擊皮部,擴大刺激面,繼承了半刺「取皮氣」的核心思想,廣泛運用於皮膚麻木、斑禿、小兒驚風等疾。
臨床應用與配伍思路
- 外感表證:半刺配合風池、合谷,可疏風解表,尤適於小兒嬌嫩之體或畏針者。
- 肺失宣降:於肺俞、中府施以半刺,助宣肅之機,緩解咳喘胸悶。
- 皮部氣滯:局部淺刺可改善氣血壅滯所致之皮膚麻木、癮疹瘙癢。
半刺體現中醫「治上取淺」的原則,其輕靈手法不僅降低針刺損傷,更透過皮部-經絡-臟腑的聯動,調節整體機能,為針灸學中「淺刺導氣」的典範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