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半產下血不止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半產下血不止

病證名,出自《中國醫學大辭典》,指婦女半產(即妊娠未足月而胎兒娩出)後,陰道持續出血不止之症。此病多因墜胎損傷胞脈,或瘀血滯留胞宮所致,亦可因氣血虛弱、衝任不固而引發。其病機與正產後惡露不絕相似,然因半產胞宮未足月而傷,氣血耗損更甚,故需辨證施治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胞脈損傷:半產時胞宮受損,衝任不固,血不歸經而外溢。
  2. 瘀血內阻:胎物未盡排出,殘留胞宮,瘀血阻滯,新血不得歸經而淋漓不止。
  3. 氣血虛弱:素體虛弱,或半產失血過多,氣不攝血,血失統攝。
  4. 中氣下陷:脾虛氣陷,衝任不固,血隨氣陷而下溢。

辨證分型與治療

  1. 脾虛不攝

    • 症見:出血量多或淋漓不止,血色淡紅,伴食少納呆、脘腹脹滿、神疲倦怠、面色萎黃,舌淡苔白,脈緩弱。
    • 治法:益氣健脾,固衝止血。
    • 方藥:四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)加當歸、熟地,以補氣養血;若氣虛甚者,可加黃耆、阿膠以增強益氣攝血之效。
  2. 中氣下陷

    • 症見:出血不止,小腹下墜感明顯,氣短乏力,言語低微,舌淡,脈虛弱。
    • 治法:升陽舉陷,固衝止血。
    • 方藥:補中益氣湯(黃耆、人參、白朮、甘草、當歸、陳皮、升麻、柴胡)加減,以升提中氣,使血歸其經。
  3. 瘀血內阻

    • 症見:下血色暗紫,夾有血塊,小腹疼痛拒按,舌質紫暗或有瘀斑,脈澀。
    • 治法:活血化瘀,止血調經。
    • 方藥:生化湯(當歸、川芎、桃仁、炮薑、甘草)加益母草、蒲黃、五靈脂,以化瘀生新;若瘀久化熱,可加丹皮、赤芍涼血化瘀。

其他相關證治

  • 衝任虛寒:若出血色淡、腰膝酸冷,屬腎陽不足、衝任虛寒,可選用膠艾湯(阿膠、艾葉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、甘草)溫經止血。
  • 陰虛血熱:若出血色紅質稠,伴口乾心煩,舌紅少苔,脈細數,宜養陰清熱止血,方用保陰煎(生地、熟地、白芍、山藥、續斷、黃芩、黃柏、甘草)加減。

此病證須與「崩漏」、「惡露不絕」等鑑別,並結合脈證細辨虛實寒熱。若因胎盤殘留所致者,需配合適當處置,以祛除病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