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半產腹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半產腹痛,又稱「小產腹痛」,屬中醫婦科病證範疇,專指妊娠未足月而胎兒娩出(即小產)後所發生的腹部疼痛。其病機與氣血失調、胞宮受損密切相關,臨床多因小產過程中失血耗氣,或瘀血留滯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氣血虛弱
    小產失血過多,氣隨血脫,衝任空虛,胞脈失養。「不榮則痛」,表現為隱隱作痛,按之痛減,伴面色蒼白、頭暈心悸。
  2. 瘀血阻滯
    惡露排出不暢,瘀血內停胞宮,「不通則痛」,症見刺痛拒按、惡露色黯有塊,舌質紫黯。
  3. 寒凝血脈
    產後起居不慎,寒邪客於胞脈,血脈凝滯,發為冷痛,得溫稍減,伴有畏寒肢冷。

證型辨治

中醫臨床常分以下證型論治:

  • 氣血兩虛證
    治以「補氣養血」,方選《婦人良方》之腸寧湯,重用當歸、熟地黃配人參,佐以阿膠滋陰止血。
  • 瘀阻胞宮證
    治宜「活血化瘀」,方用生化湯加減,以當歸、川芎化瘀生新,桃仁破血逐瘀,炮薑溫經止痛。
  • 寒凝氣滯證
    當「溫經散寒」,選《金匱要略》當歸生薑羊肉湯,或艾附暖宮丸加減,以吳茱萸、肉桂溫通經脈。

古籍文獻

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》云:「半產後腹痛,若因去血過多而痛者,為血虛;若因惡露去少,瘀血上攻而痛者,為血瘀。」《景岳全書》亦強調:「小產後腹痛,當辨其虛實,虛者補之,瘀者行之。」

此證與「產後腹痛」病機相似,然半產者胞宮損傷尤甚,故調理需注重肝腎,兼顧衝任,以恢復藏瀉之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