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半產惡露不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半產惡露不下
病證名,指婦女於小產(妊娠未足月而胎兒產出)後,惡露(產後排出的瘀血及分泌物)應下而未下,或排出不暢之病證。中醫認為,此症成因多與氣血失調、經脈瘀滯相關,屬「產後惡露不下」之特殊類型,然因半產傷胞,氣血耗損更甚,故病機與治療又與足月產後有所不同。
病因病機
- 氣滯血瘀:半產後情志鬱結,肝氣不舒,氣機阻滯,血行不暢,惡露瘀結胞宮。
- 寒凝血瘀:產後不慎受寒,寒邪客於胞脈,血得寒則凝,導致惡露不下。
- 氣血虛弱:半產傷血耗氣,氣虛無力推動血行,血虛胞宮失養,惡露滯留難下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小產後惡露甚少或全無,伴小腹疼痛拒按,或脹滿不舒。
- 兼症:
- 氣滯者,胸脅脹痛,噯氣太息;
- 血瘀者,腹痛如刺,惡露色紫暗有塊;
- 寒凝者,小腹冷痛,得熱稍減;
- 氣血虛者,腹痛隱綿,頭暈乏力,面色萎黃。
中醫辨證要點
- 辨虛實:腹痛拒按屬實,隱痛喜按屬虛;
- 辨寒熱:冷痛畏寒為寒,灼痛煩熱為熱;
- 審氣血:脹甚於痛為氣滯,痛甚於脹為血瘀。
治法與方藥
-
氣滯血瘀
- 治法:理氣行滯,活血化瘀。
- 方例:生化湯合烏藥散,酌加香附、枳殼等理氣之品。
-
寒凝血瘀
- 治法:溫經散寒,化瘀止痛。
- 方例:少腹逐瘀湯,或生化湯加桂枝、吳茱萸。
-
氣血虛弱
- 治法:補益氣血,佐以化瘀。
- 方例:聖愈湯加益母草、桃仁,或八珍湯合失笑散。
補充說明
- 半產後惡露不下,若遷延不治,易致瘀血內停,變生癥瘕(如子宮內膜黏連)或產後發熱,故應及早調理。
- 中醫外治法如艾灸關元、氣海,或熱敷小腹,可輔助溫通經脈,促進惡露排出。
(按:本文所述方藥需由中醫師辨證加減,此處僅列舉經典方劑以供參考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