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半產胞衣不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半產胞衣不下

半產胞衣不下,病證名。指小產後胞衣不下。參胞衣不下條。

醫宗金鑒·婦科·胞衣不下》:“半產胞衣不下,即小產後胞衣不下也。其證胞衣半脫,半陷於陰道,或胞衣脫出,而胎衣未脫,或胎衣脫出,而胞衣未脫,或胎衣胞衣俱脫,而未下,皆屬此類。其治法,以通經活血,破血逐瘀為主。若胞衣未脫,宜用大黃附子湯、桃仁紅花散、通經散、通經活血湯等;若胞衣已脫,宜用生化湯、通經活血湯、血府逐瘀湯等。”

半產胞衣不下,是指小產後胞衣不下。小產是指妊娠28周以前的流產,也稱為早期流產。早期流產的發生率約為10%,其中半數以上發生在妊娠12周以前。半產胞衣不下是小產後常見的併發症,其發病率約為10%。

半產胞衣不下的主要原因是子宮收縮乏力,導致胎盤附著部位與子宮壁分離不完全,使胎盤組織殘留在子宮內。另外,子宮內膜炎、子宮肌炎、子宮內膜息肉等疾病,也可導致半產胞衣不下。

半產胞衣不下的主要症狀是陰道流血,血色鮮紅,量多,伴有下腹痛。嚴重者可出現休克、貧血等。

半產胞衣不下的診斷主要依據臨床表現,必要時可行B超檢查,以明確診斷。

半產胞衣不下的治療以保守治療為主,包括催產素、子宮收縮劑、抗生素等藥物治療。如果保守治療無效,可行手術治療,包括刮宮術、子宮切除術等。

半產胞衣不下是一種嚴重的併發症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導致大出血、貧血、休克等,甚至危及生命。因此,女性朋友在小產後一定要注意休息,並遵醫囑服用藥物,以防半產胞衣不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