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半產胞衣不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半產胞衣不下
病證名,指婦女於小產後,胎兒娩出而胞衣未能自行排出之證候。此病屬中醫「胞衣不下」範疇,但因發生於半產(即小產或流產),其病因病機與正產後胞衣不下略有差異,多與氣血虛弱、寒凝血瘀或氣滯血阻相關。
病因病機
- 氣血虛弱:小產時失血過多,或素體氣血不足,無力推動胞衣排出。
- 寒凝血瘀:產後胞宮受寒,血脈凝滯,阻礙胞衣脫落。
- 氣滯血阻:情志不暢或瘀血內停,致使氣機不暢,胞衣滯留。
臨床表現
主要見小產後胞衣久滯不下,或僅部分排出,伴隨小腹疼痛、惡露不暢,甚則血崩、暈厥。若兼氣虛者,可見面色蒼白、神疲乏力;寒凝血瘀者,則惡露色暗、小腹冷痛拒按;氣滯血阻者,多見脅腹脹痛、情緒鬱結。
中醫辨證論治
-
氣血虛弱證
- 治法:益氣養血,佐以化瘀。
- 方藥:八珍湯加益母草、牛膝,以補氣活血,助胞衣排出。
-
寒凝血瘀證
- 治法:溫經散寒,活血化瘀。
- 方藥:生化湯合失笑散,加強溫通胞宮之力。
-
氣滯血阻證
- 治法:理氣行滯,化瘀下胎。
- 方藥:香艾芎歸飲加紅花、枳殼,以疏肝理氣,活血通胞。
古籍記載
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要訣》提及:「半產胞衣不下,多因血少氣虧,或寒凝血滯,當審因施治。」強調需辨明虛實寒熱,不可一味攻伐。
此病若遷延不治,恐致產後血暈、瘀血內結等變證,故中醫重視及時調理氣血、溫通胞脈,以助胞衣盡快排出,恢復胞宮功能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