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半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半產
病名。出《金匱要略·婦人妊娠病脈證並治》。即小產,指婦女妊娠期間,胎兒未足月而自然殞墮。中醫認為,半產與「正產」相對,後者指足月分娩,而半產多發生於妊娠12周至28周之間,若發生於妊娠12周以前,則稱為「墮胎」。
病因病機
中醫理論中,半產的發生與多種因素相關,主要歸因於衝任不固、氣血虛弱,或外感邪氣、內傷情志等。具體可分為以下幾類:
- 腎氣虧虛:腎主生殖,若先天稟賦不足,或房勞過度,損傷腎氣,則衝任不固,胎失所繫,導致半產。
- 氣血虛弱:孕婦素體氣血不足,或脾胃虛弱,化源匱乏,氣血難以養胎,胎元不固而殞墮。
- 血熱動胎:陰虛內熱,或外感熱邪,熱擾衝任,迫血妄行,損傷胎元。
- 跌撲損傷:外力撞擊,或勞累過度,直接損傷衝任,影響胎兒安穩。
- 情志失調:憂思鬱怒,肝氣鬱結,氣機不暢,衝任失和,亦可誘發半產。
臨床表現
半產前常見陰道出血、腹部墜痛,甚或胎動不安,若未能及時調治,則可能發展為胎兒娩出。出血量因人而異,或伴隨血塊,而腹痛多呈陣發性,類似產痛。
治法與調養
中醫治療半產注重標本兼治,未發生時以補腎健脾、益氣養血為主,常用方如泰山磐石散、壽胎丸等;若已發生半產,則以活血化瘀、調理衝任為要,如生化湯加減,以祛瘀生新。此外,需注重產後調攝,避免寒濕侵襲,以免留下「半產後虛勞」等病證。
古籍記載
《金匱要略》提及:「婦人懷娠六七月,脈弦發熱,其胎愈脹,腹痛惡寒者,少腹如扇,所以然者,子藏開故也,當以附子湯溫其藏。」此論述即與半產相關,指出陽虛寒凝、子藏不固之病機。後世醫家如《婦科玉尺》、《醫宗金鑑》等,亦對半產有進一步闡發,強調「預培其損」的重要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