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半表半里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半表半里證,為中醫辨證體系中重要病證之一,指病邪既不在表,亦未完全入里,而處於表里之間的病理狀態。其概念源於《傷寒論》,後世醫家如吳又可於《溫疫論》進一步闡述,並擴展至外感溫病範疇。以下分述其核心內容:


一、少陽病之半表半里證

《傷寒論》以六經辨證為綱,少陽位處太陽(表)與陽明(里)之間,故少陽病為典型半表半里證。其病機為邪犯少陽,樞機不利,膽火內鬱,特徵如下:

  • 主要症狀
    • 往來寒熱:邪正相爭於表里間,時而透表則寒,時而入里則熱。
    • 胸脅苦滿:少陽經循行胸脅,邪阻經氣,故脹悶不舒。
    • 心煩喜嘔:膽熱擾胃,胃氣上逆。
    • 嘿嘿不欲飲食:木鬱剋土,脾胃運化失司。
  • 舌脈特徵:舌苔薄白或微黃,脈弦。
  • 治法方藥
    • 和解少陽為主,代表方為小柴胡湯(柴胡、黃芩、人參、半夏、生薑、大棗、甘草)。
    • 方中柴胡透邪散結,黃芩清泄膽熱,人參、甘草扶正達邪,半夏、生薑和胃降逆,共奏調和表里之效。

二、溫疫邪伏募原之半表半里證

明代吳又可《溫疫論》提出「邪伏募原」之說,認為溫疫之邪自口鼻侵入,踞於膜原(屬半表半里之位,近胃腑而鄰經絡),其特點如下:

  • 主要症狀
    • 寒熱交替:初起憎寒,後轉壯熱,晝夜不退,日晡(申時)加劇。
    • 頭痛身痛:濕熱濁邪阻滯經絡。
    • 舌苔如積粉:白厚膩苔或苔白如粉,為濕濁鬱閉之象。
    • 脈數口渴:熱邪內擾,津液未大傷。
  • 治法方藥
    • 治宜開達膜原,疏利濕熱,方用達原飲(檳榔、厚朴、草果、知母、芍藥、黃芩、甘草)。
    • 檳榔、厚朴、草果辛香化濁,直搗膜原;黃芩、知母清熱;芍藥和營,共使邪氣潰散。

三、半表半里證的病理特點

  1. 病位特殊性
    • 少陽證偏重經絡與膽腑,膜原證則與三焦氣化相關,二者皆屬氣機升降出入之樞紐。
  2. 病邪性質
    • 少陽證多屬風寒化熱,或少陽本經受邪;膜原證則以濕熱穢濁為主,常見於溫疫。
  3. 傳變趨勢
    • 少陽證可轉屬陽明(里熱)或太陽(表未盡);膜原證邪潰後,或從汗解,或內傳陽明腑實。

四、歷代醫家補充

  • 《醫宗金鑒》強調少陽證需辨「無犯胃氣及上二焦」,禁用汗、吐、下法。
  • 葉天士《外感溫熱篇》指出,濕溫病邪留三焦時,亦屬半表半里,需分消走泄,如蒿芩清膽湯之類。

此證於臨床廣泛見於外感病及內傷雜病(如膽胃不和之證),為中醫調和治法之關鍵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