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半邊頭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半邊頭風
病證名,又稱「半邊頭痛」或「偏頭痛」,指頭部單側發作的疼痛,其名源於「半」字強調疼痛局限於邊側一隅。此證首載於清代陳士鐸《辨證錄·頭痛》,歸屬頭痛病症之範疇,其病機與症狀與「偏頭風」互有交集,臨床上常互相參照。
中醫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半邊頭風與風、火、痰、瘀、虛等致病因素密切相關,尤以「風邪」為先導,結合內在臟腑失調而發病:
- 風邪上擾:外感風寒或風熱之邪,侵襲少陽經脈(循行於頭側),氣血受阻,「不通則痛」。
- 肝陽上亢:情志不遂,肝鬱化火,或腎陰虧虛,水不涵木,致肝陽循經上衝頭側,發為脹痛或跳痛。
- 痰濁阻絡:飲食不節,脾失健運,痰濕內生,壅塞經絡,清陽不升,濁陰滯留頭側而成痛。
- 氣滯血瘀:久病入絡或頭部外傷,氣血瘀滯於一側,痛如針刺,位置固定。
臨床特徵與辨證分型
- 風邪襲絡:痛勢驟起,遇風加劇,或伴惡寒發熱,脈浮。
- 肝陽頭痛:眩暈脹痛,心煩易怒,面紅口苦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- 痰濁頭痛:頭重如裹,胸悶嘔惡,苔白膩,脈滑。
- 瘀血頭痛:痛如锥刺,經久不癒,舌紫暗或有瘀斑,脈細澀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法以「通絡止痛」為本,依證型配伍:
- 疏風通絡:選用川芎茶調散(外感風寒)或桑菊飲(風熱)。
- 平肝潛陽:天麻鉤藤飲加減,配合石決明、珍珠母等。
- 化痰祛濕:半夏白朮天麻湯,佐以蒼朮、茯苓。
- 活血化瘀:通竅活血湯,重用川芎、赤芍、桃仁。
針灸常取少陽經穴(如率谷、風池、太陽)及厥陰經太衝穴,以調和氣血。此外,亦可配合中藥外敷(如川芎末調酒)或刮痧療法疏通局部經絡。
半邊頭風之證,須辨析內外虛實,尤重臟腑與經絡關聯,方能對證施治。歷代醫家亦強調「治風先治血,血行風自滅」之理,故養血熄風法亦為調治關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