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板牙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板牙
一、釋義
板牙,於中醫範疇中有二義:
- 指門牙:即口腔正前方形似板狀之牙齒,屬「齒」之部分,與腎氣、牙齦氣血相關聯。中醫理論中,齒為骨之餘,腎主骨,故門牙之健康反映腎氣盛衰。
- 病證名:見於新生兒,指齒齦黏膜下隱現白色斑塊,俗稱「馬牙」或「板牙」,可能影響吮乳而致啼哭不安。
二、中醫病因病機
新生兒板牙之形成,多與以下機制相關:
- 胎熱上攻:孕母胎火熾盛,或分娩後穢濁之氣滯留口腔,凝聚於齦絡,形成白色硬結。
- 氣血鬱滯:嬰兒初生,氣血未充,局部氣機不暢,痰濕瘀阻於齦黏膜下,化為白屑。
- 脾胃濕熱:若哺乳不節,脾胃運化失調,濕熱熏蒸上擾口齦,亦可誘發此症。
三、臨床表現
患兒齒齦處可見針尖至米粒大小之白色斑點,質硬若骨,無紅腫化膿,觸之無痛,然因異物感妨礙吸吮,致嬰兒煩躁拒食、夜啼不安。
四、中醫相關理論延伸
- 與「鵝口瘡」之鑑別:
- 板牙僅現於齦黏膜下,白斑牢固;鵝口瘡則為口腔黏膜浮泛白色絮狀物,易拭去,屬真菌(心脾積熱)所致。
- 經絡連結:
- 足陽明胃經「入上齒中」,手陽明大腸經「入下齒中」,故板牙或與陽明經氣血失和有关。
- 傳統治法:
- 古籍記載,可待其自然消退,或由醫師以消毒針具輕挑破黏膜,排出白色內容物(須專業操作)。另有以黃連、甘草煎湯蘸拭口齦,清熱解毒之方。
五、附註
板牙一詞雖於現代醫學中無直接對應病名,然中醫從整體觀出發,視其為局部氣血失調之徵,強調調護母體及嬰兒脾胃功能以預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