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板牙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板牙,中醫名詞。

1.指門牙。詳見“門牙”條。

2.病證名。指新生兒齒齦粘膜下隱約可見的白色斑塊,可妨礙吮乳而引起啼哭。

《醫學正傳》:“板牙,小兒生下,齒齦上有白斑,如板狀者。”

《幼科發蒙》:“板牙,小兒生下,齒齦上有白斑,如板狀者,妨礙吮乳,啼哭不止,以蔥白燒灰,研末,以乳汁調服之,即愈。”

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:“板牙,小兒生下,齒齦上有白斑,如板狀者,妨礙吮乳,啼哭不止,以蔥白燒灰,研末,以乳汁調服之,即愈。蓋蔥白辛溫,能通利乳汁,白斑即消,啼哭自止。”

板牙是一種常見的兒科疾病,多發生於新生兒,主要表現為齒齦粘膜下隱約可見的白色斑塊,可妨礙吮乳而引起啼哭。其病因尚不十分清楚,可能與遺傳、營養、感染等因素有關。

臨床上,可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進行診斷。治療上,可局部塗抹消炎藥膏,並給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。如果症狀嚴重,可口服抗生素治療。

板牙的預後一般良好,大多數患者在短期內可自行痊癒。但如果治療不當,可能會引起其他併發症,如牙齒畸形、口腔感染等。

因此,家長在發現孩子有板牙的症狀時,應及早帶孩子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