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板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板門
板門,又稱「(月反)門」或「版門」,為中醫推拿與針灸學中之重要穴位,其定位與主治功能於臨床應用上具特殊性。以下分述其位置與作用:
一、穴位定位
- 大魚際處之板門
位於手掌大魚際區域,具體為拇指根部至腕關節間高起之平肉處,形似板狀,故得名。《幼科推拿秘書》記載:「(月反)門穴,在大指下,高起一切平肉如板處,屬胃脘。」此定位主用於小兒推拿,亦適用於成人。 - 大小魚際之間之板門
見於《針灸大成》卷十,定位於掌側腕橫紋遠心端,即大小魚際交界處。此位置與前者不同,多見於針灸治療,其經絡聯繫與前者略有差異。
二、主治功能
- 調理氣機
板門穴具寬胸理氣之效,主治氣促、氣攻、氣吼等氣機不暢之症。凡因情志不舒或飲食積滯所致胸悶氣逆,按揉此穴可助宣通肺胃之氣。 - 和胃止嘔
對於嘔吐、腹脹、胃脘疼痛等脾胃不和之症,尤其小兒傷食吐瀉,推拿板門可降逆止嘔,消積導滯。古籍載其能「止小腸之寒氣」,意指對中下焦虛寒引起之腹痛亦有效驗。 - 經絡聯繫
大魚際板門屬胃脘,與手太陰肺經、手陽明大腸經相通,故能調節肺胃功能;而腕橫紋處之板門近手厥陰心包經,亦可影響上中二焦氣血運行。
三、操作應用
- 推拿手法
小兒推拿常用拇指揉法或直推法,自拇指根推向腕橫紋(清法)或反向操作(補法),依虛實辨證施治。 - 針灸取穴
若以針刺腕橫紋處板門,可配合內關、中脘等穴,加強調和中焦之效。
四、理論依據
板門之療效基於中醫「經絡所過,主治所及」理論,其位置毗鄰肺胃經脈所過,故能調節相關臟腑。此外,大魚際為「脾胃反射區」之說,亦與現代全息理論相合,進一步佐證其作用機制。
綜上,板門穴為中醫推拿與針灸之要穴,臨床應用廣泛,尤擅調理脾胃及氣機疾患,深具實用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