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板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板齒

板齒,又稱「板牙」,為中醫學中對口腔內特定牙齒之稱謂。其涵義於歷代醫籍略有分歧,主要可分為兩種說法:一者指「口前之切齒」,即位於前牙區之門齒;另有一說認為板齒實為「臼齒」,即位於口腔後方,用於研磨食物之牙齒。

中醫理論之辨析

  1. 切齒之說

    • 依《黃帝內經》等經典,切齒(門齒)屬「戶骨」之一,與腎氣盛衰密切相關。《素問》曰:「女子七歲,腎氣盛,齒更髮長。」所指即乳牙替換時,切齒最早更生,反映腎精充養之象。
    • 小兒發育而言,有「八月板齒始生」之論,意謂嬰兒約八月齡時,下頜切齒初萌,為生長常候。此階段若齒遲不生,多責之於腎氣不足或氣血不充,可參《幼幼集成》之論述。
  2. 臼齒之說

    • 部分醫家如明代張景岳,於《類經》中將板齒歸為「臼齒」,強調其主司咀嚼,與脾胃運化相應。《靈樞·脈度》謂:「脾氣通於口。」臼齒健運與否,可察脾胃之強弱。
    • 臼齒之生長周期較晚,約於六至十二歲間逐次萌出(即恆牙第一、二大臼齒),其遲速亦與腎脾兩臟相關,因「齒為骨之餘」,而「脾主肌肉」包覆齒根。

經脈絡屬與病理聯繫

板齒無論指切齒或臼齒,均與足陽明胃經、手陽明大腸經相繫。《靈樞·經脈》載:「胃經入上齒中,大腸經入下齒中。」故齒齦腫痛、蛀蝕等症,常從陽明經火熱或濕毒論治。如《諸病源候論》提及:「牙齒蟲蝕,由體虛受風熱,邪氣搏於齒間。」

養生與調攝古法

歷代醫家重視固齒之法,如《千金要方》提倡「晨起叩齒三百下」以激發腎氣;另如「鹽湯漱口」載於《本草綱目》,取鹽味鹹入腎,潔齒堅骨之效。然此諸法皆需長期為之,非朝夕可驗。

板齒之論雖存異說,然其臨床意義皆歸於觀齒以候臟氣,尤重腎、脾胃功能,體現中醫「有諸內必形諸外」之整體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