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瘢痕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瘢痕灸

瘡痕灸,又稱化膿灸,為中醫灸法之一。此法於施灸時,利用艾絨直接置於體表穴位燃燒,使其產生灼傷,進而形成水皰、化膿及結痂,最終留下永久性疤痕,故名「瘢痕灸」。此療法具有強烈的刺激作用,透過持續的物理與化學性刺激,激發人體正氣,調整陰陽平衡,以達治療頑疾之效。

理論基礎

瘢痕灸之作用原理,奠基於中醫「扶正祛邪」及「疏通經絡」之理論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針所不為,灸之所宜」,強調灸法適用於虛寒證及經絡閉阻之證。瘢痕灸透過灼傷皮膚,使局部氣血湧聚,激發經絡感傳,進而調動全身氣血運行,調整臟腑機能。此法尤重「瘡發則病除」,認為化膿過程為排除病邪之關鍵機制。

操作方式

  1. 選穴:多選用背俞穴(如肺俞、脾俞)、四肢要穴(如足三里、關元),或阿是穴(病痛局部)。
  2. 施灸:將艾絨搓成錐形或塔形,直接置於穴位點燃,待艾火完全燃盡,此為一壯。每穴可灸3~7壯,視病情而定。
  3. 護理:施灸後,局部會先起水皰,數日後化膿,約1~2週結痂脫落,形成瘢痕。

臨床應用

瘢痕灸適用於慢性虛寒性疾病及頑固性病症,如:

  • 哮喘:常灸肺俞、風門,以溫肺化痰。
  • 慢性腹瀉:選灸中脘、天樞,以健脾溫陽。
  • 痹證(風濕頑痹):施灸於痛處或相應經穴,以散寒通絡。
  • 虛勞:多取關元、氣海,以補益元氣。

此法屬「瘢痕灸療法」之一環,其效力持久,但因施術疼痛明顯,且會留下永久疤痕,故臨床使用需謹慎辨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