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斑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斑疹

證名。見於宋代許叔微所著《傷寒九十論·發斑》。指熱病過程中顯現於皮膚表層之斑疹證候,部分病證可兼見「斑」與「疹」。斑疹散佈體表,或呈點狀分佈,或成片如綿紋狀。

形態與特徵

  • :點狀較大,撫之不礙手,多屬血分受邪,常見於陽明熱盛或溫毒內蘊之證。
  • :形小如粟粒,略高於皮膚,觸之礙手,多屬氣分熱邪外透,與肺衛相關。

辨證要點

  1. 形色分辨
    • 輕證:斑疹鬆浮、稀疏、色澤紅活,主邪勢輕淺,熱毒易透。
    • 重證:斑疹緊束有根、稠密、色紫或黑,主邪毒深重,氣血壅滯。
  2. 神誌觀測
    • 斑疹透發而神清氣和者,為「外解里和」之佳兆。
    • 兼見神昏譵語者,屬正不勝邪,恐有內陷之危,或胃津枯涸所致。

病因病機
斑疹多由外感溫熱或溫毒之邪,內迫營血,從肌腠外發而成。斑屬陽明胃熱迫血,疹屬太陰肺熱涉營。如《溫熱經緯·葉香巖外感溫熱病篇》云:「斑疹皆是邪氣外露之象」,其透發順逆,關乎正邪交爭之勢。

相關文獻
《傷寒論》與後世溫病學派皆重視斑疹之辨治,如陽明發斑用化斑湯,疹透不暢佐以清熱宣肺。斑疹形色與神誌變化,為判斷預後之關鍵。

(參見「斑」、「疹」條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