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斑痧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斑痧
斑痧為痧證之一,屬中醫外感熱病範疇,多因暑熱穢濁之邪侵襲人體,鬱於血肉之間所致。其證候特徵為頭眩眼花、噁心嘔吐,並見皮膚顯現紫斑,此為痧毒外發之象。《雜病源流犀燭·痧脹源流》指出:「斑疹,頭眩眼花,噁心嘔吐,身有紫斑,痧在血肉……」可見此病與暑夏時令密切相關,乃熱毒內蘊,外迫血絡而成。
病因病機
斑痧多因夏季暑熱夾濕,或感受山嵐瘴氣、穢濁之邪,邪毒鬱閉肌表,內迫營血,致使氣血壅滯,血絡受損,發為斑疹。若邪毒未能及時透發,則易內陷心包,甚或引動肝風,致生危候。
治法
- 刮痧療法:斑痧初起,邪在表分,可急用刮痧法以開泄腠理,透邪外出。常於頸項、背脊等處刮之,令局部顯現紫紅色痧痕,以疏通經絡、泄熱解毒。
- 內服方藥:若痧毒較深,可予清熱涼血、解毒透痧之劑,如清涼至寶飲,該方以黃連、黃芩清熱瀉火,梔子、連翹解毒透邪,佐以木香、枳殼理氣化滯,使痧毒從內而解。
- 針刺放血:於十宣、曲澤等穴刺絡出血,可助泄熱開竅,適用於痧毒壅盛、神昏煩躁者。
鑑別
斑痧需與溫病發斑、丹疹等相區別。溫病發斑多因熱入營血,斑色深紅,伴高熱神昏;丹疹則屬風熱襲表,疹色鮮紅,癢感明顯。斑痧之斑多為紫暗,兼見痧證特有之頭暈嘔逆,可資辨別。
相關記載
古籍中斑痧多歸於「痧脹」範疇,與「烏痧」、「絞腸痧」等並列,皆屬痧毒為患。清代醫家郭志邃於《痧脹玉衡》中詳述痧證治法,強調「痧無補法」,當以疏透為先,可供參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