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斑蝥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斑蝥灸

斑蝥灸屬中醫外治法之一,為藥物發泡灸的一種。此法以斑蝥(Mylabris)研末敷貼穴位,通過藥物刺激使局部皮膚發泡,達到疏通經絡、逐瘀散結之效。斑蝥性辛熱,有大毒,具破血逐瘀、攻毒散結之性,外用可引赤發泡,激發人體正氣,調和氣血。

操作方法

  1. 穴位選取:依辨证選取相應穴位,如風濕痹痛多取阿是穴或關節局部穴位,瘧疾可取大椎、間使等。
  2. 膠布固定:取膠布剪一孔洞,貼於穴位處,使孔對準穴位,以保護周圍皮膚。
  3. 敷藥:將斑蝥粉(多以米酒或醋調和)少量置於孔內,覆蓋膠布密封。
  4. 起泡觀察:敷貼後約數小時至一日,局部皮膚可出現水泡,以泡液充盈為度,隨即去藥。

臨床應用

斑蝥灸適用於多種病症,如:

  • 風濕痹痛:借其辛烈之性,驅除經絡風寒濕邪,緩解關節腫痛。
  • 瘧疾黃疸:通過發泡拔毒,調節三焦氣機,傳統用於寒熱往來或濕熱蘊結之證。
  • 癰疽瘰癧:以其攻毒之效,外治癰腫或痰核未潰者。

機理探討

斑蝥所含斑蝥素(Cantharidin)為主要活性成分,能刺激皮膚充血發泡,類似中醫「以毒攻毒」之法。此作用類似灸療的溫熱刺激,但偏於瀉實,可激發經氣、驅邪外達。古籍《本草綱目》記載斑蝥「專主逐瘀蝕死肌」,外治強調其拔毒透邪之效。

斑蝥灸為中醫特色療法之一,需依體質及病情謹慎辨證施治,操作時尤須控制劑量與敷貼時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