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冬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冬溫
定義與病因
冬溫為冬季感受溫熱之邪而發生的外感熱病,屬溫病範疇。其名首見於《傷寒論·傷寒例》,後世醫家如《醫效秘傳》進一步闡述:「冬令應寒而反溫,非時之氣襲人,觸冒者病發冬溫。」此病成因有二:一為外感時行溫熱之邪,因冬季氣候反常,應寒反溫,人體腠理疏鬆,邪氣乘虛而入;二為內在正氣不足,尤以腎精虧虛為關鍵,《傷寒緒論》指出:「冬溫非獨外邪所傷,亦由少陰不藏,真陰內耗。」
病機與傳變
冬溫初起,邪多犯肺衛,與風溫相似,然其發於冬季,故兼時令特性。若正虛邪盛,病邪可迅速內傳,依衛氣營血辨證發展:
- 邪在肺衛:症見發熱、微惡風寒、頭痛無汗、咳嗽咽痛、舌紅苔薄白、脈浮數,屬表熱證,治宜辛涼透表,方選桑菊飲或銀翹散加減。
- 邪入氣分:若表證未解,熱邪入裏,可見高熱煩渴、咳嗽痰黃、胸悶氣促,宜清泄肺熱,用麻杏石甘湯或黃芩湯。
- 邪陷營血:若熱灼營陰,則見身熱夜甚、斑疹隱隱、舌絳少苔,宜清營透熱,選清營湯;若熱入血分,迫血妄行,則用犀角地黃湯涼血散瘀。
辨證要點
冬溫與傷寒同發於冬,然二者迥異:傷寒為寒邪束表,症見惡寒重、口不渴、脈浮緊;冬溫則熱象顯著,初起即見口渴、咽痛、脈浮數。此外,冬溫與春溫皆屬溫病,但春溫為伏邪內發,冬溫屬新感,起病更急。
治療特色
冬溫治療須顧及時令與體質:
- 解表清裏並重:冬季腠理閉塞,解表時可佐輕清透散之品,如薄荷、牛蒡子,避免過用辛溫助熱。
- 扶正祛邪兼施:若素體腎虛,症見腰膝酸軟、脈沉細者,可於解表劑中酌加生地、玄參滋陰固本,此即《丹溪心法附餘》所云:「補藥中兼解表,助正達邪。」
相關文獻
歷代醫家對冬溫論述甚詳,除《傷寒論》外,《溫病條辨》以三焦辨證統籌治法,《時病論》則強調「非時之氣」為病機關鍵,均為臨床重要參考。冬溫雖屬外感,然其辨治須結合時令、體質,方能切中病本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