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扳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醫推拿手法:扳法
扳法,又稱「搬法」,為中醫傳統推拿手法之一,首見於《保生秘要》。其操作方式為以特定方向施力於肢體關節,使其在伸展或旋轉狀態下進行被動運動,常用於四肢及頸腰部之治療與保健。
手法原理與功效
扳法主要透過外力引導,使關節活動度增大,以達下列作用:
- 舒展筋脈:透過牽拉與旋轉,促進局部氣血流通,緩解筋絡拘急。
- 滑利關節:鬆解關節周圍軟組織粘連,改善活動受限情形。
- 調整結構:輔助錯位之關節復位,恢復正常力學結構。
- 疏通經絡:間接刺激經絡循行,調和陰陽氣血。
操作分類
根據施力方向與臨床應用,扳法可分為以下幾類:
-
側扳法
- 操作:使關節向側方牽拉或旋轉,常用於腰椎及頸椎。
- 應用:緩解脊椎側彎或單側肌肉緊張。
-
後扳法
- 操作:將肢體向後方牽引,如腰部後伸扳法。
- 應用:改善腰椎前凸減退或胸椎僵硬。
-
斜扳法
- 操作:以複合角度施力,結合旋轉與側屈,常見於腰椎斜扳。
- 應用:調整小關節錯縫,鬆解深層肌群。
-
旋轉扳法
- 操作:固定關節一端,另一端施以旋轉力,如頸椎旋轉扳法。
- 應用:矯治椎體旋轉性位移。
-
屈曲扳法
- 操作:於關節屈曲狀態下加壓,如膝關節屈伸扳法。
- 應用:解除膝部粘連,增加活動範圍。
技術要點
- 操作前需充分放鬆:先以㨰法、揉法等鬆解周邊肌肉,避免強行施力。
- 控制力度與角度:依患者體質及關節生理結構調整,力道需穩而緩。
- 配合呼吸:通常在患者呼氣時施力,以降低肌肉抵抗。
- 順應關節生理活動:避免超越正常解剖範圍,以防組織損傷。
臨床適應
扳法多適用於以下狀況:
- 關節功能障礙(如腰椎小關節紊亂、頸椎活動不利)
- 慢性勞損性病症(如肩周炎、腰肌勞損)
- 術後粘連之康復治療
- 部分急症處理(如閃腰岔氣)
結合中醫辨證,扳法常與其他推拿手法如按法、拿法等配伍運用,以增強療效。其機理不僅在於力學調整,亦藉由刺激經絡腧穴,達到「通則不痛」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