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敗症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敗症

敗症為中醫婦科病名,首見於南宋《衛生家寶產科備要》,屬產後病範疇。其病因多由產後氣血虧虛,經脈未復,若過食辛熱厚味(如熱面),或情志失調,導致痰濁、瘀血壅滯,結於胞宮或經絡而成。臨床表現複雜,涵蓋多系統症狀,古籍記載包括:

  1. 主症特徵

    • 衝心痛:痰瘀阻絡,氣機逆亂,發作時心腹部劇痛,掣引胸背。
    • 氣血失和:咳嗽氣急(肺氣不降)、四肢寒熱(營衛失調)、心悶口乾(津液不布)。
    • 經絡閉阻:背膊酸疼(太陽經氣不利)、睡夢驚狂(痰熱擾神)。
    • 虛損見證:體虛自汗、月經閉止(衝任損傷,血海空虛)。
  2. 病機分析
    產後「多虛多瘀」,此症本質屬虛實夾雜。虛在氣血兩虧,實則痰瘀互結。熱面辛燥助火,與產後餘血相搏,化生痰濁;氣滯則血行不暢,久而成瘀。痰瘀上擾心神則驚狂,阻遏經脈則遍身疼痛,壅塞胞宮則月水不行。

  3. 治法與方藥
    古籍主張急投黑神散(組成多含熟地、當歸、肉桂、赤芍等),功效溫通血脈、化痰逐瘀。此方契合「血得溫則行」之理,以肉桂溫陽化氣,當歸、赤芍活血通絡,熟地滋陰養血,共奏攻邪不傷正之效。
  4. 鑑別與延伸

    • 產後血暈(單純血脫或瘀阻清竅)不同,敗症病程較長,涉及痰瘀化熱。
    • 若遷延不治,可能演變為「乾血癆」(虛勞兼瘀),可用大黃䗪蟲丸緩攻。

此症體現中醫對產後調養的重視,強調「防病於未食」,亦反映痰瘀致病之廣泛性,為臨床辨治疑難雜病提供思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