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敗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敗血

敗血,又稱「敗壞之血」,為中醫病理名詞,指體內因各種因素而失去正常生理功能的血液。此概念與「惡血」相關,皆屬血液異常的範疇,但敗血更側重於血液的腐敗、變質或功能喪失,常見於熱毒熾盛、氣血瘀滯或久病耗傷等病機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熱毒熾盛:外感溫熱邪毒或內生火熱,燔灼營血,導致血液敗壞。此類敗血多見於疔瘡走黃、溫病熱入營血等證,症見高熱、神昏、皮膚瘀斑等。
  2. 氣血瘀滯:情志鬱結、跌打損傷或久病入絡,使氣血運行不暢,瘀血內停,久而化熱敗壞。症見局部腫痛、膚色暗紫、舌質瘀斑等。
  3. 正虛血敗:久病體虛或氣血虧耗,血行無力,鬱而化腐。此類敗血多見於虛勞、癰疽潰後久不收口等病症。

臨床表現

敗血的症狀因病因不同而異,常見表現包括:

  • 局部徵象:瘡瘍潰爛、膿血色暗臭穢,或皮膚出現紫黑瘀斑。
  • 全身徵象:高熱煩躁、口渴、神昏譫語,或面色晦暗、肢體沉重。
  • 舌脈特徵:舌質紫暗或有瘀點,舌苔黃燥;脈象多見數、滑、沉澀等。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療敗血以「清熱解毒、活血化瘀、扶正祛邪」為主,依證型選方:

  • 熱毒型:方用黃連解毒湯、犀角地黃湯加減,以涼血解毒。
  • 瘀血型:方選血府逐瘀湯、桃紅四物湯,配合行氣化瘀。
  • 虛損型:治以托裏消毒散、八珍湯,益氣養血兼清餘毒。

古籍論述

《醫宗金鑒》提及:「敗血乃腐濁之血,蓄積為患。」強調其與癰疽、損傷的關聯;《外科正宗》則載:「熱盛則肉腐,肉腐則敗血生。」說明熱毒與敗血的因果關係。

敗血作為中醫病理產物,其形成與治療需結合整體辨證,以調理氣血、平衡陰陽為根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