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百晬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百晬嗽
病證名,又稱百日嗽、百晬咳、百晬內嗽、乳嗽、奶嗽或胎嗽,指嬰兒出生後百日內出現咳嗽、氣急、痰涎壅盛等症,涵蓋一般感冒及新生兒肺炎等疾患。此病多因小兒臟腑嬌嫩,肺衛不固,易受外邪侵襲,或由胎中受熱、產後調護不當所致。
病因病機
百晬嗽主要因外感風寒、濕熱之邪,鬱閉肺衛,肺氣失宣,聚濕成痰,痰熱壅阻,肺失清肅,氣機逆亂而發。小兒為「稚陰稚陽」之體,肺臟尤為嬌弱,加之脾常不足,運化力弱,痰濕易生,故病勢易速發而難癒。
症候分型與治療
- 輕症:症見咳嗽痰鳴,呼吸稍促,或兼微熱,舌紅苔薄黃。此時邪在肺衛,痰熱初結,治宜清熱宣肺、豁痰止咳,方用麻杏石甘湯合瀉白散,酌加銀花、連翹以增清熱解毒之效。
- 重症:症見氣促喘憋,痰聲漉漉,甚則口唇青紫,舌紅絳苔黃膩。此為痰熱閉肺,氣機壅塞,治當解毒平喘、化痰開閉,方選射干麻黃湯加減,可配伍葶藶子、瓜蔞以瀉肺滌痰;若熱毒熾盛,可加黃芩、魚腥草清瀉肺火。
若病情危急,可考慮中西醫結合治療,以緩解氣道阻塞。歷代醫家亦強調調護脾胃,如《幼科發揮》指出「痰之本在脾」,故臨證可佐以茯苓、陳皮等健脾化濕之品,標本兼顧。
補充說明
此病與西醫學中「新生兒感染性肺炎」、「嬰幼兒喘息」等疾病部分症狀相似,然中醫從整體辨證,注重痰熱與肺氣閉鬱之關係,治療上側重宣降肺氣、化痰通絡,與西醫消炎抗感染思路互補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