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百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百藥

「百藥」一詞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為中醫典籍中泛指諸藥之統稱,意指種類繁多、功效各異的藥物總和。《素問·血氣形志》載:「病生於咽嗌,治之以百藥」,反映早期中醫對藥物應用之廣博概念,強調針對病位與病機,需以多樣藥物配伍調治。

中醫理論中的「百藥」內涵

  1. 藥性分類
    中醫將百藥依「四氣(寒、熱、溫、涼)」、「五味(酸、苦、甘、辛、咸)」及歸經特性區分。如《神農本草經》按藥效分上、中、下三品,上藥為君,主養命;中藥為臣,主養性;下藥為佐使,主治病。百藥之效皆需契合「陰陽五行」與臟腑關係,如咽喉之病多屬肺胃熱結,可選清熱解毒之品(如黃芩、梔子)。
  2. 配伍法則
    百藥之用,重在「君臣佐使」之配伍。如《傷寒論》中桂枝湯以桂枝為君,芍藥為臣,佐以薑棗,調和營衛。單味藥效雖專,然複方組合方能應對複雜病機,此即「百藥」協同之精髓。
  3. 採集與炮製
    傳統中藥強調「道地藥材」,如懷山藥、川貝母等,其性味因產地與時令而異。炮製方法(如蜜炙、酒製)更可改變藥性,如生大黃瀉下,酒製後則偏活血。百藥之效,與製法密切相關。

典籍中的百藥記載

《本草綱目》集歷代藥物之大成,載藥1892種,堪稱「百藥」之典範。李時珍按自然屬性分為水、火、土、金石等16部,系統歸納藥物主治與禁忌,如「丹參」活血祛瘀,「人參」大補元氣,皆屬百藥之要品。

綜言之,「百藥」不僅是數量之稱,更體現中醫「辨證論治」、「藥證對應」之核心思想,透過藥物性味與配伍變化,達到調和陰陽、祛邪扶正之效。歷代醫家對百藥的累積與驗證,構築了中藥學的完整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