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百日內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百日內嗽

定義

百日內嗽,又稱「百晬嗽」,出自明代醫家萬全所著《幼科發揮》,專指嬰兒出生後百日內發生的咳嗽病症。其名源於發病時間特徵,與現代醫學所稱「百日咳」有所不同。

病因病機

先天因素

嬰兒先天稟賦不足,肺脾兩臟嬌弱,正氣未充,易受外邪侵襲。胎中受熱或母體虛弱影響,致使兒體陰陽失調。

外感六淫

風寒、風熱之邪最易犯肺,壅塞氣道,引發咳嗽。尤以冬春氣候多變時節為甚,小兒腠理疏鬆,衛表不固,邪氣易入。

乳食因素

哺乳不節或餵養失當,導致乳食停滯,化生痰濁,上貯於肺,阻塞氣道而成咳。或因乳母飲食不節,過食辛熱肥甘,通過乳汁影響嬰兒。

證候特點

臨床表現以陣發性咳嗽為主,咳聲頻作,可伴喉中痰鳴。嚴重者面赤唇紺,涕淚俱出,甚則嘔吐乳食。舌質多偏紅,苔白或微黃,指紋浮顯於風關。

辨證分型

風寒束肺型

咳嗽聲重,痰白清稀,鼻塞流清涕,指紋浮紅。此型多見於初期,因風寒外襲,肺氣失宣所致。

風熱犯肺型

咳聲嘶啞,痰黃粘稠,咽喉紅腫,指紋紫滯。由風熱之邪上犯,灼津成痰,肺失清肅引起。

痰熱壅肺型

咳嗽氣促,喉間痰鳴,面赤唇紅,舌紅苔黃厚。乃因痰熱互結,纏阻氣道,肺失宣降而成。

肺脾兩虛型

咳嗽無力,痰白量少,面色晄白,指紋淡隱。多見於病後期或體弱嬰兒,因肺脾氣虛,運化失司所致。

治法方藥

風寒束肺

宜疏風散寒、宣肺止咳。方用杏蘇散加減,藥選杏仁、蘇葉、陳皮、茯苓等。

風熱犯肺

治以疏風清熱、化痰止咳。方選桑菊飲加減,常用桑葉、菊花、杏仁、連翹等藥。

痰熱壅肺

當清熱化痰、肅肺止咳。方用清金化痰湯,含黃芩、梔子、知母、瓜蔞等藥物。

肺脾兩虛

需健脾益肺、化痰止咳。參苓白朮散主之,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山藥等配伍應用。

調護宜忌

哺乳宜定時適量,乳母飲食當清淡。居處需避風寒,保持空氣流通而不直接受風。患病期間不宜過度包裹,以免影響肺氣宣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