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百日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百日咳
別稱:頓咳、頓嗆、時行頓嗆、雞咳、鷺鷥咳、嗆咳、疫咳、天哮嗆、天哮、迫咳。
發病特點:
百日咳是一種好發於冬春季節的傳染性疾病,尤以五歲以下幼兒多見。臨床表現為陣發性、痙攣性咳嗽,咳後常伴有特殊的吸氣性迴聲,病程纏綿,可持續數週至數月,故名「百日咳」。
病因病機:
本病主要由時行疫毒侵襲肺系所致。疫毒犯肺,肺氣鬱閉,宣降失常,氣機上逆,發為頓咳。若鬱久化熱,灼津成痰,痰熱互結,阻滯氣道,則咳逆更甚。久咳傷及肺絡,可見咯血;若遷延不癒,耗傷肺脾之氣,則轉為虛證。
分期辨治:
-
初期(邪襲肺衛):
- 證候:咳嗽初起,痰白清稀,鼻塞流涕,或微發熱,舌苔薄白。
- 治法:辛溫宣肺,化痰降逆。
- 方藥:射干麻黃湯(射干、麻黃、生薑、細辛、紫菀、款冬花、半夏、五味子、大棗)。
-
中期(痰熱壅肺):
- 證候:咳聲連連,痰黃黏稠,面赤唇紅,甚則咯血,舌紅苔黃。
- 治法:清熱宣肺,化痰止咳。
- 方藥:麻杏石甘湯(麻黃、杏仁、石膏、甘草)或瀉白散(桑白皮、地骨皮、粳米、甘草)加減,熱重者可加黃芩、瓜蔞。
-
後期(肺脾氣虛):
- 證候:咳勢減緩,氣短乏力,食慾不振,舌淡苔白。
- 治法:補益肺脾,斂肺止咳。
- 方藥:人參五味子湯(人參、五味子、白朮、茯苓、麥冬、炙甘草)。
驗方與外治:
- 鷺鷥涎丸:清熱化痰,適用於痰熱型頓咳。
- 雞苦膽:取汁加白糖調服,常用於緩解痙咳。
- 針灸療法:主穴取定喘、天突,配穴選大椎、豐隆,以宣肺化痰、降氣止咳。
附註:
百日咳在中醫文獻中記載豐富,名稱多樣,均以其咳嗽特徵或發病季節命名。《幼科金針》稱「天哮」,《醫學正傳》謂「頓嗆」,皆強調其陣發性、痙攣性咳嗽之特點。治療上注重分期辨證,並結合化痰、清熱、益氣等法,以調和肺氣,緩解咳逆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