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百日兒瘧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百日兒瘧
病證名,出自《本草綱目》,指嬰兒出生百日內罹患瘧疾之證。清代醫家葉桂於《幼科要略》中論及:「瘧因暑發居多」,而小兒瘧疾多因脾胃受邪,且因稚陰稚陽之體,氣血未充,神氣怯弱,故發病時易見驚癇、厥逆等證。
病因病機
嬰兒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,脾胃運化功能薄弱,若外感瘧邪(中醫稱「瘧氣」),或受暑濕、風寒之邪侵襲,邪伏少陽,出入營衞,與正氣相爭,則發為瘧疾。其病位雖在少陽,然與脾胃關係密切,蓋因「瘧不離少陽,而根在脾胃」,小兒脾胃虛弱,更易使邪氣內蘊,纏綿難愈。
臨床表現
百日嬰兒患瘧,症狀多不典型,有別於成人瘧疾之規律性寒熱往來。常見證候如下:
- 寒熱不顯:或無明顯寒戰,僅見四肢厥冷,面色蒼白,唇色青紫,待發熱時方被察覺。
- 體溫異常:軀幹灼熱而四肢冰涼,或汗出過多,此為陰陽氣不相順接之象。
- 脾胃證候:頻繁嘔吐、泄瀉,腹部脹滿拒按,脾臟腫大(中醫稱「瘧母」初起),此因瘧邪內阻,氣血瘀滯所致。
- 神志異常:因邪擾心神,可見驚惕不安,甚則驚厥,此與小兒肝常有余、心常不足之生理特點相關。
治療原則
以清熱截瘧為大法,兼調脾胃、和少陽,並隨證加減:
- 初起:宜清解少陽,透達膜原,選方如小柴胡湯加減,配合截瘧專藥如青蒿(能清虛熱、透伏邪)、常山(專截瘧邪),然常山易致嘔吐,用量宜輕。
- 熱重者:加黃芩、知母以清瀉少陽鬱火;若見高熱驚厥,可佐鉤藤、蟬蛻熄風定驚。
- 脾胃虛弱:見嘔瀉、腹脹者,合用六君子湯健脾和中;若痰濕內阻,加陳皮、半夏化痰降逆。
- 久瘧傷正:若瘧久不愈,氣陰兩傷,可酌加太子參、麥冬益氣養陰,或仿何人飲(《景岳全書》方)補虛截瘧。
中醫特色辨析
此病與成人瘧疾不同,關鍵在於嬰兒「正虛邪伏」之病機特點,故用藥需輕靈透達,避免峻猛攻伐。另須注意瘧後調理,以防瘧邪隱伏、復發為患。古籍如《幼幼集成》亦強調「治瘧先扶脾胃」,蓋因小兒「脾常不足」,瘧邪易傷中氣,故截瘧同時當固護脾胃,以杜絕病根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