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百日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百日瘡

病證名

  1. 《醫宗金鑑·痘疹心法要訣》之記載
    百日瘡指小兒出生後百日內出現之「瘙疹」。該病屬小兒痘疹類疾患,多因胎毒內蘊,外感風熱邪氣,內外交攻,發於肌表所致。臨床表現為皮膚泛起紅疹,伴有搔癢,或見發熱、煩躁等症。其病機與胎毒未清、氣血未充相關,治法宜清解胎毒、疏風透疹,可參考「瘙疹」條進一步辨治。
  2. 《誠書痘疹》之記載
    另有一說,百日瘡即「痘瘡」(天花)。痘瘡為外感時行疫毒(天花病毒)所致,屬烈性傳染病,其症見高熱、皮膚分批出現丘疹、水疱、膿疱,終結痂脫落。古時痘瘡為小兒重症,尤以嬰兒百日內發病者,因正氣未充,預後多險。中醫治法隨病程演變而異,初起宜透表清熱,毒熾期需涼血解毒,後期則需益氣生津。

中醫理論延伸

  • 病因病機
    百日瘡之發,無論屬瘙疹或痘瘡,均與小兒「稚陰稚陽」之體相關。胎毒為先天伏熱,若分娩後調攝不慎,或感外邪,易引動內熱外發。
  • 辨證分型
    • 風熱夾毒:疹色紅、身熱、哭鬧不安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
    • 濕毒蘊結:疹佈膿液,糜爛滲出,舌苔黃膩,脈滑數(多見於痘瘡重症)。
  • 治療原則
    以「清、透、調」為主,清熱解毒(如黃連、金銀花)、透疹外出(如升麻、葛根),並顧護脾胃(如茯苓、白朮),避免苦寒傷正。古方如「升麻葛根湯」用於痘疹初起,「清瘟敗毒飲」治熱毒熾盛,皆可隨證加減。

文獻溯源
《醫宗金鑑》與《誠書痘疹》對「百日瘡」之名雖有歧義,然均強調小兒期痘疹類疾病與先天體質、外邪侵襲之關聯,反映中醫對嬰幼兒疾患的重視,以及「治未病」中清除胎毒之預防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