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百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百脈
「百脈」為中醫術語,泛指人體周身血脈的總稱,強調經絡系統中氣血運行的廣泛性與整體性。此概念源自《黃帝內經》,尤見於《素問·經脈別論》:「肺朝百脈,而主治節。」意指肺氣具有宣發肅降之功,能調節氣血,使之輸布於全身經脈,維繫臟腑官竅之功能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經絡系統中的百脈
中醫認為,人體經絡包含十二正經、奇經八脈及絡脈等,彼此相互聯屬,構成「百脈」網絡。氣血通過此網絡濡養五臟六腑、四肢百骸,形成「肺朝百脈」的生理基礎:肺主氣,透過呼吸推動營衛之氣運行,使血脈通利。 - 肺與百脈的關係
《類經》註解:「百脈皆朝於肺,故為脈之宗。」肺主一身之氣,其宣發作用將水穀精微布散至百脈;肅降功能則助心血運行,體現「肺助心行血」之效。若肺氣虚弱,則百脈失養,可能出現氣短、脈弱等證候。 -
百脈與五臟關聯
除肺外,心主血脈、脾統血、肝藏血,均與百脈密切相關。例如:- 心氣充盛,則脈道通暢;
- 脾氣健運,則氣血化生有源;
- 肝氣調達,則血行無阻。
臨床意義
- 診斷層面:百脈的狀態可反映於脈象,如《瀕湖脈學》提及「脈為血府,百體貫通」,通過切脈可推測氣血盛衰。
- 治療層面:調治百脈需從氣血入手,如針灸取「太淵」(肺經原穴)以益氣通脈,或藥用黃耆、當歸等補氣活血之品。
古籍佐證
《靈樞·本藏》言:「經脈者,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。」進一步說明百脈為氣血運行之通道,其功能正常與否,直接影響「營陰陽」的平衡,凸顯中醫整體觀之精髓。
百脈之說,不僅涵蓋解剖結構,更體現中醫「以氣血為本,以經絡為用」的核心思想,為理解人體生理病理的重要框架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