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百勞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百勞穴詳解
一、經外奇穴「百勞」
百勞為中醫針灸學中的經外奇穴,首見於《針灸資生經》,其記載:「婦人產後渾身疼,針百勞穴,遇痛處即針,避筋骨及禁穴。」早期定位不甚明確,多採「以痛為腧」的阿是穴取法。
後世醫家對此穴有更明確的定位,《針灸集成》記載:「百勞,在大椎向髮際二寸點記,將其二寸中折墨記,橫佈於先點上,左右兩端盡處是。」意指該穴位於項部,當大椎(第七頸椎棘突下)直上2寸,再旁開1寸處,左右各一。
1. 穴位功效
百勞穴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病症:
- 瘰癧(淋巴結核):古籍記載灸此穴七壯有「神效」。
- 咳嗽、氣喘:可調理肺氣,緩解呼吸道症狀。
- 落枕:舒筋活絡,改善頸項僵直疼痛。
2. 針刺與灸法
- 針刺:直刺0.5-1寸,局部有酸脹感。
- 灸法:
- 艾炷灸3-7壯,適用於虛寒證或瘰癧等慢性病症。
- 艾條溫和灸5-15分鐘,可用於日常保健或輕症調理。
二、經穴別名「百勞」
《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》記載:「百勞,在背第一椎骨尖上,針三分,灸二七壯。」此處所指「第一椎骨尖」實為大椎穴(督脈穴位,位於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)。明代《針灸大全》等醫籍遂將「百勞」作為大椎穴的別名。
大椎穴(別名百勞)功能
大椎為手足三陽經與督脈之會,具有以下作用:
- 清熱解表:主治外感發熱、瘧疾。
- 鎮靜安神:可緩解癲癇、驚風。
- 強壯補虛:灸大椎能振奮陽氣,改善體虛畏寒。
針灸方法
- 針刺:直刺0.5-1寸,或向上斜刺。
- 灸法:多用艾炷灸或隔薑灸,壯數視病情而定。
三、學術探討
歷代對「百勞」的記載略有分歧,可歸納為兩類:
- 經外奇穴:定位於大椎上2寸旁開1寸,主治瘰癧、頸項病症。
- 大椎別名:屬督脈,功能以解表、通陽為主。
二者雖同名,但臨床應用時需根據具體症狀與取穴定位區分,不可混淆。在針灸文獻中,明辨其淵源有助於準確施治。
(註:本文所述內容均基於傳統中醫理論及古籍記載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