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百刻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百刻
百刻為中國古代之計時方法,起源於以漏壺為工具測定時間。古人將一晝夜分為百刻,每刻相當於現代14.4分鐘。此計時法不僅用於日常生活,更深植於中醫理論,與人體氣血運行、經脈流注密切相關。
據《靈樞·五十營》記載:「漏水下百刻,以分晝夜。」意指人體經脈氣血在一晝夜中循環五十周,而漏壺滴水百刻即為一完整周期。此說法反映古人將時間節律與生理活動相結合,認為人體氣血隨天時而動,呈現週期性變化。
在中醫理論中,百刻制亦與「營衛之行」相關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,衛氣晝行於陽,夜行於陰,各二十五度,合為五十度,對應百刻之半。營氣則循經脈而行,一晝夜運行五十周,每周對應兩刻,進一步體現時間與經氣運行之規律。
此外,百刻制與十二時辰並用,後世雖逐漸以十二時辰為主,但百刻仍在針灸子午流注等學說中保有影響。子午流注強調氣血按時注入特定經穴,其理論基礎部分源自百刻劃分,進一步彰顯中醫「天人相應」之核心思想。
總言之,百刻不僅為古代計時工具,更為中醫闡釋人體與自然同步之重要依據,展現傳統醫學對時空與生命關聯之深刻洞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