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百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百疾

「百疾」為中醫傳統名詞,泛指人體所患之各類疾病,與「百病」同義,見載於《靈樞·五變》。此概念體現中醫對疾病多樣性的整體觀照,認為病因、病機雖紛繁複雜,然皆可歸納於陰陽失衡、氣血失調、臟腑功能失常等基本病理框架之中。

中醫理論中的「百疾」內涵

  1. 病因病機統攝
    「百疾」之生,不離外感六淫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、內傷七情(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),以及飲食勞倦、痰飲瘀血等致病因素。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」,百疾發病與否,關鍵在於人體正氣之盛衰,此為「因虛致疾」之核心理論。
  2. 臟腑經絡關聯
    百疾雖表現各異,然其病位多歸於五臟六腑及經絡系統。如《靈樞·本藏》云:「五臟皆柔弱者,善病消癉。」意指臟腑虛弱可誘發多類疾病。又如「風為百病之長」,外邪侵襲常首犯肺衛,繼而內傳,變生他疾,顯示疾病傳變與經絡氣機密切相關。
  3. 辨證分類基礎
    中醫臨床以「辨證論治」統攝百疾,如《傷寒論》以六經辨治外感,《金匱要略》以臟腑辨治雜病。後世醫家更發展出「八綱辨證」(陰陽、表裏、寒熱、虛實)作為統領百疾之綱目,使紛繁病症得以系統化辨析。

典籍中的「百疾」論述

  • 《靈樞·五變》提出「人之有常病也,亦因其骨節、皮膚、腠理之不堅固者,邪之所舍也」,闡明體質薄弱者易罹百疾。
  • 《難經·四十九難》以「正经自病」與「五邪所傷」區分內外因所致疾病,進一步細化百疾之病源。
  • 清代醫家葉桂於《臨證指南醫案》中強調「百疾之生,必由肝木先逆」,凸顯情志致病在雜病發生中的重要性。

百疾與養生防病

中醫強調「治未病」,認為調攝精神、飲食有節、起居有常可防百疾於未然。《素問·上古天真論》所述「虛邪賊風,避之有時,恬惔虛無,真氣從之」,即為避免百疾之根本大法。歷代醫家更發展出導引、針灸、藥餌等法,以固護正氣,抵禦病邪。

綜觀之,「百疾」一詞涵蓋中醫對疾病廣袤性與統一性的認識,既反映病症之多元,亦貫穿「整體觀」與「辨證論治」之核心思想,為中醫理論體系中不可或缺之重要概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