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定期之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定期之紀

定義與源流
「定期之紀」為中醫運氣學說之術語,出自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,用以闡述天干地支週期與自然界氣化規律之關係。天干始於甲,地支始於子,甲子相合為六十甲子之始,三十歲稱「一紀」,六十歲為「一周」。此週期系統為古人觀測天象、推演氣候與疾病關聯之重要框架,強調「勝復正化,皆有常數」,即萬物盛衰、氣候偏勝與人體病理變化皆依循固定規律。

理論基礎

  1. 干支紀年與氣化週期

    • 天干(甲、乙、丙等十干)配屬五行(如甲己化土、乙庚化金),地支(子、丑、寅等十二支)對應六氣(如子午少陰君火)。
    • 甲子組合標誌氣運起始,每三十年為「一紀」,涵蓋半數干支循環;六十年「一周」則完整經歷五行六氣之盛衰,反映氣候與病候的週期性重現。
  2. 勝復正化之常數

    • 勝復:指五行過亢(勝氣)後,自然產生制約之氣(復氣)。如木運過勝,則金氣來復,以維持平衡。
    • 正化:當令之氣依常規運行,如厥陰風木主春,其化溫和為正;若風木過劇則為邪化。
    • 《素問》強調此規律「不可不察」,因五運六氣異常會影響人體臟腑,如歲土太過則脾病,歲火不足則心病易發。

臨床意義
運氣學說中,「定期之紀」為預測疾病趨勢之依據。例如:

  • 癸卯年(2023):火運不及,寒水之氣偏勝,易見心陽不振、寒濕痹症。
  • 甲辰年(2024):土運太過,濕氣流行,當防脾濕困阻、泄瀉腫滿。

此理論亦用於針灸選穴與用藥參考,如司天在泉之氣不同,治法各異。明代《類經》進一步闡釋:「紀者,歲氣之綱目」,突顯其統攝歲氣變化的核心地位。

學術延伸
歷代醫家如王冰、張景岳均註解此篇,將「定期之紀」與藏象、病機結合,形成「運氣病機」體系,成為中醫「天人相應」思想之具體實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