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背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背疽

背疽,又稱「有頭疽生於背部」,屬中醫外科病症之一,見於《外科理例》卷五。其特徵為背部皮膚局部紅腫熱痛,初期可見粟粒狀膿頭,隨病情發展,病灶逐漸擴大,膿頭增多,甚則潰爛流膿,嚴重者可深及肌肉筋膜。此病多因內外合邪而發,與氣血失調、經絡壅滯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背疽之成因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類:

  1. 熱毒蘊結:過食辛辣厚味,或情志鬱結化火,致體內熱毒熾盛,蘊積於背部肌腠,腐肉成疽。
  2. 氣血虛弱:正氣不足,營衛失和,外邪乘虛而入,凝滯經絡,久而化熱成膿。
  3. 外感濕熱:居處潮濕,或暑濕之邪外襲,與體內鬱熱相搏,發為疽瘡。

臨床表現

背疽初起時,患處多現硬結腫塊,色紅灼熱,伴隨疼痛,並有粟粒狀膿頭。若未及時治療,則腫勢漸擴,膿頭增多,潰後流出黃稠或赤白相兼之膿液。重症者,瘡面深陷如蜂窩狀,周邊皮膚紫暗,並可伴見發熱、口渴、煩躁等全身症狀。

辨證分型

根據病機與症狀,背疽可分為以下證型:

  1. 熱毒熾盛證:局部紅腫劇痛,膿頭密集,伴高熱、便秘、舌紅苔黃膩,脈洪數。
  2. 氣虛毒滯證:瘡色暗紅,腫勢平塌,膿液稀薄,兼見神疲乏力,舌淡苔白,脈細弱。
  3. 陰虛火旺證:瘡形乾陷,膿少難潰,口乾咽燥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療背疽,首重辨證施治,內外兼顧:

  • 內治
    • 熱毒熾盛者,宜清熱解毒、活血消腫,方用仙方活命飲黃連解毒湯加減。
    • 氣虛毒滯者,當益氣托毒,選用托裡消毒散
    • 陰虛火旺者,需滋陰降火,方如竹葉黃耆湯
  • 外治
    • 初期可敷金黃散玉露散以清熱消腫。
    • 成膿期宜切開排膿,並用九一丹提膿祛腐。
    • 潰後瘡口難斂者,可外撒生肌散以促進生肌收口。

相關古籍記載

《外科理例》指出:「背疽屬足太陽膀胱經,多由氣血凝滯而成。」《醫宗金鑒》亦載:「疽發於背,毒邪深重,當審其陰陽虛實,不可概用寒涼。」顯示背疽之治療需詳辨寒熱虛實,方能對證施藥。

背疽為外科重症,其辨治體現中醫「整體觀念」與「辨證論治」之特色,臨床須結合患者體質與病情變化,靈活調整治療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