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百會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百會疽
百會疽,又稱玉頂發或玉頂疽,為中醫外科病名,首見於明代《外科證治準繩》卷三。此症多因火毒之邪凝結上攻,聚集於頭頂百會穴(屬督脈,位於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之交點處),繼而發為癰疽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百會疽的形成與以下因素相關:
- 火毒上攻:情志鬱結、五志化火,或過食辛辣炙煿之物,致使熱毒內蘊,循經上炎至百會穴。
- 正虛邪侵:氣血不足,衛外不固,外感風熱邪毒乘虛而入,凝聚於頭頂。
- 經絡阻塞:督脈為陽脈之海,若氣血運行不暢,壅滯成瘀,鬱久化熱,腐肉成膿。
臨床表現
百會疽初起形如粟米,漸次腫大如葡萄狀,患處高聳堅硬,皮色紅赤,伴有明顯焮熱疼痛,甚則痛引頭項。若火毒熾盛,可兼見發熱、口渴、煩躁、便秘等陽證表現;若氣血虛弱或陰寒凝滯,則瘡形漫腫平塌,色呈紫暗,堅硬難消,病程纏綿。
辨證論治
1. 火毒熾盛證
- 症狀:局部紅腫高突,灼熱劇痛,伴發熱、苔黃、脈數。
- 治法:清熱解毒,瀉火消腫。
- 方藥:黃連消毒飲(出自《醫宗金鑒》),主以黃連、黃芩、梔子等清熱瀉火,配合金銀花、連翹解毒散結。
2. 氣血兩虛或陰寒凝滯證
- 症狀:瘡形平塌,色暗不紅,堅硬木痛,脈細弱或遲緩。
- 治法:溫補托毒,益氣活血。
- 方藥:托里消毒散(《外科正宗》),含人參、黃芪補氣托毒,配合川芎、當歸活血,皂角刺透膿外出。
外治法
- 初起未潰:
- 陽證可用沖和膏(紫荊皮、獨活等)調敷,以行氣活血、消腫止痛。
- 陰證宜用回陽玉龍膏(草烏、乾薑等)溫散寒凝。
- 已潰膿成:以黃靈藥(即升丹類祛腐藥)摻瘡口腐肉,外蓋太乙膏(清《瘍醫大全》方)以拔毒生肌。
相關文獻
《外科證治準繩》指出,百會疽屬「外癰」範疇,治療需辨明陰陽虛實。清代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進一步強調,頭為諸陽之會,瘡瘍發於此處需防毒邪內陷,若見神昏譫語等症,當急投清營涼血之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