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百合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百合病詳解

定義與病名由來

百合病為中醫情志病之一,其特徵為神誌恍惚、精神不定,患者常表現出矛盾的行為與感知異常。病名有兩說:其一,因治療此病以百合為主藥,故得名;其二,指「百脈一宗」,謂全身脈絡皆受影響,病邪散佈無固定經絡傳變次第,故稱「百合」。

此病多發於傷寒大病之後,餘熱未清,或因平素情志抑鬱,復受外界精神刺激而誘發。《金匱要略·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並治》曰:「百合病者,百脈一宗,悉致其病也。」指出此病涉及全身氣血失和,病位廣泛。

臨床表現

根據《金匱要略》記載,百合病患者常見以下症狀:

  • 神誌異常:情緒低落,沉默寡言,或表現出矛盾行為,如「欲食復不能食,欲臥不能臥,欲行不能行」。
  • 感官錯亂:雖覺寒熱,但實無寒熱(「如寒無寒,如熱無熱」);飲食時而美味,時而厭惡。
  • 陰虛內熱證:口苦、小便赤、脈微數。
  • 藥物反應異常:服一般藥物易致嘔吐、下利,病情反加重。

患者外表看似無異(「身形如和」),然內在氣血失調,屬虛多邪少之證,病機關鍵在於陰虛內熱,百脈失養

病因病機

百合病的形成,主要與以下因素相關:

  1. 熱病傷陰:外感熱病(如傷寒)後,餘熱未盡,津液耗傷,導致陰虛內熱,影響心神。
  2. 情志失調:憂思過度,肝鬱化火,耗傷陰血,致使心神不安。
  3. 體質因素:素體陰虛,或久病體弱,氣血不足,易受情志影響而發病。

中醫認為,此病屬「心肺陰虛,虛熱擾神」,病位涉及心、肺二臟,因心主血脈、肺朝百脈,陰虛則百脈失養,虛熱上擾,故見精神恍惚之證。

治療原則與方劑

百合病的基本治則為養陰清熱、調和百脈,主方選用百合地黃湯(百合、生地黃),取其潤肺養心、涼血清熱之效。臨床可根據兼證加減:

  • 虛熱明顯:用百合知母湯,加強清熱除煩。
  • 胃氣不和:選百合雞子湯,以雞子黃滋陰和胃。
  • 小便赤澀:配合百合滑石散,清熱利濕。

若兼見氣鬱,可佐以疏肝解鬱之品,如合歡皮、鬱金;若陰虛甚,可加麥冬、天冬增強滋陰之效。

歷代醫家觀點

  • 張仲景:首載於《金匱要略》,強調「百脈一宗」病機,以百合類方為治。
  • 清·尤在涇(《金匱要略心典》):認為此病「全在於心」,因心陰不足,虛陽浮越。
  • 近現代醫家:多將其歸於「精神情志病」範疇,與西醫「神經官能症」、「焦慮抑鬱狀態」有相似之處,但中醫著重從陰陽氣血失調論治。

百合病反映了中醫「形神合一」的觀念,強調情志與臟腑氣血的密切聯繫,其論治不僅著眼於症狀緩解,更重視整體陰陽平衡的恢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