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百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百骸

定義
「百骸」為中醫學中對人體全身骨骼的泛稱。「骸」本義指骨骼,《莊子·逍遙遊》言:「百骸、九竅、六藏,賅而存焉。」此概念不僅涵蓋解剖結構,更蘊含中醫整體觀的核心思想,將骨骼視為人體氣血、經絡與臟腑功能之重要載體。

中醫理論中的意涵

  1. 形體與精氣的基礎
    中醫認為「百骸」賴精氣濡養而成形,《靈樞·經脈》指出:「骨為幹,脈為營。」骨骼的強健與否,直接關聯腎精充盛程度。腎主骨生髓,腎精充足則骨骼堅固,反之則易見骨痿、懈惰等症。
  2. 經絡系統的連結
    十二正經中,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均循行於脊柱及四肢骨節,調節百骸氣血。奇經八脈之「督脈」總督諸陽,貫脊而上,亦與骨骼活動密切相關。若經氣不利,可致「骨痛如折」等病候。
  3. 病理關聯

    • 腎虛骨病:如《素問·痿論》提及「腎氣熱則腰脊不舉,骨枯而髓減」,說明腎精虧虛可致骨骼失養。
    • 外邪侵襲:風寒濕三氣雜至,易凝滯於關節骨骼,形成「痹症」,如《黃帝內經》所言:「風寒濕三氣雜至,合而為痹。」

典籍中的延伸詮釋
除解剖意義外,「百骸」於道家與中醫養生理論中,亦象徵形神合一之整體。《黃庭經》強調「骨節相應」為長生之要,主張透過導引、內煉調和百骸氣機,達到「形與神俱」的狀態。

現代中醫應用
臨床治療骨骼相關疾病(如骨痹、骨蝕)時,常從補腎填精、強筋壯骨入手,選用如杜仲、續斷等藥物,或配合針灸刺激腎俞、大杼等穴,以調動百骸氣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