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百發神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百發神針

百發神針屬中醫艾條灸之一種,記載於清代醫籍《種福堂公選良方》,為雷火針之變方,其製法與療效具獨特之處。

藥物組成

百發神針以多種辛溫香烈、活血通絡之藥材為主,配伍精當:

  • 乳香、沒藥:行氣活血,散瘀止痛,為外科及痹證常用藥對。
  • 生川附子、川烏、草烏:溫經散寒,逐風濕,善治寒痹痛症,然其性猛,須經炮製或配伍使用。
  • 血竭:散瘀定痛,兼能生肌,適用於癰疽瘡瘍。
  • 檀香末、降香末:理氣散結,芳香走竄,助藥力透達經絡。
  • 大貝母(浙貝母):清熱化痰,散結消癰,針對痰核初起。
  • 麝香:開竅通絡,穿透力極強,引諸藥直達病所。
  • 母丁香:溫中降逆,與它藥共奏行氣活血之效。
  • 蘄艾綿:為艾灸主材,溫通經脈,驅散寒濕。

製法與用法

上述藥材研末,與艾絨混合捲製成條狀,形似雷火針。使用時點燃,隔布按穴薰灸,借助藥力與溫熱之氣,刺激經穴以療疾。

主治範圍

百發神針針對風寒濕邪、氣血瘀滯所致諸症,尤擅長下列病證:

  1. 頭面疾患:偏正頭風(反復發作之頭痛),因風寒或瘀阻絡脈者。
  2. 痹痛諸症:腰痛、疝氣,屬寒濕凝滯或氣血不通者。
  3. 外科癰疽:發背(背部癰疽)、對口(頸後癰)、痰核(皮下結塊初起未潰),藉其辛散溫通之力,促氣血運行,消散腫結。

機理探析

此灸法結合「艾灸溫通」與「藥物透穴」雙重作用:

  • 艾熱:穿透皮肉,溫煦經絡,化解凝滯。
  • 藥效:方中辛香之品多具揮發性,薰灼時隨熱力滲入腠理,開泄毛竅,驅邪外達。其組方體現中醫「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」的理論,仿內服湯劑之配伍,而以外用形式起效。

百發神針屬中醫特色外治法,承載古人以藥灸療疾之智慧,其組方嚴謹,針對性強,充分展現傳統中醫「辨證施灸」的臨床思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