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百病始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百病始生
「百病始生」為中醫經典理論中對疾病發生機制的統稱,泛指外感六淫、內傷七情等各種致病因素所引發的多種疾病。《黃帝內經》作為中醫理論基石,對此有系統性闡述,以下分三方面探討:
一、概念溯源
(1)廣義概念
《靈樞·百病始生》開篇即言:「夫百病之始生也,皆生於風雨寒暑、清濕喜怒。」揭示疾病肇始可源於外感六淫(風寒暑濕燥火),或內傷情志(喜怒憂思悲恐驚),亦包含飲食勞倦等后天失調因素。此「百病」非確數,實指疾病發生之多元性。
(2)外感特指
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強調六氣異常為外感病主因:「夫百病之生也,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,以之化之變也。」王冰注釋指出,自然界六氣本為萬物生長基礎(「化」),然過甚或不及則成致病邪氣(「變」),如春風過亢為風邪,夏暑夾濕為暑濕之邪。此「百病」特指由外邪入侵導致之疾患。
二、發病機理
《靈樞·百病始生》專篇詳述病邪傳變三階段,反映中醫「由表入裏」的病理觀:
- 皮毛受邪:
「虛邪之中人也,始於皮膚。」風寒等外邪首犯人體衛氣防禦系統,出現惡寒、發熱等表證,此時邪在太陽經,可通過發汗解表截斷病勢。 - 絡脈滯留:
若正氣不足,「留而不去,傳舍於絡脈」,邪氣深入淺層經絡,常見肢體酸楚、遊走性疼痛,此為邪客陽明、少陽之象。 - 內傳臟腑:
邪氣進一步「傳舍於經,稽留而不去,傳舍於輸脈」,終致五臟受病。如風寒化熱入裏可成肺熱壅盛,濕邪困脾則生泄瀉,呈現「五臟各以其時受病」的特異性。
三、理論延伸
(1)邪正相爭
《內經》提出「兩虛相得,乃客其形」的關鍵病機,強調外邪侵襲(「虛邪賊風」)與體內正氣不足(「身形之虛」)共同作用才會發病,此為後世「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」理論淵源。
(2)病傳規律
篇中提出「氣有定舍,因處為名」的辨證思路,認為邪氣依經絡傳變有固定路徑。如風邪多犯肝系,濕邪易傷太陰,此說奠定六經辨證與臟腑辨證的基礎。
(3)治療啟示
雖未直接論治,但其「察其所痛,以知其應」的診斷原則,提示臨床需透過體表症狀推斷病位深淺,如《傷寒論》太陽病用麻黃湯、陽明病用白虎湯,即是此病理觀的治療體現。
「百病始生」理論不僅是中醫病因學綱領,更構建了「外感分層次、內傷辨臟腑」的辨證框架,對後世溫病學派的衛氣營血辨證、金元四大家的內傷學說均有深遠影響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