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濁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白濁
白濁為中醫病證名,泛指小便或精液呈現渾濁色白的病理現象。其成因多與腎氣虧損、下焦濕熱或脾虛濕盛相關,臨床上可分為以下兩類:
1. 小便白濁
指排出的尿液渾濁如米泔,色白而不清。此證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虛勞小便白濁候》,文中指出「胞冷腎損,故小便白而濁也」,認為此病多因腎陽不足,膀胱氣化失司,或脾虛濕濁下注所致。
- 病因病機:
- 腎虛不固:勞倦過度或久病體弱,導致腎氣虛衰,封藏無力,精微下泄而見尿濁。
- 濕熱下注:過食肥甘厚味或外感濕熱之邪,濕熱蘊結下焦,膀胱分清泌濁功能失常,致使小便渾濁。
- 脾虛濕盛:脾胃運化失職,水谷精微不得正常輸布,反化為濕濁,流入膀胱而發為白濁。
- 相關文獻:
明清醫家多將此證歸於「便濁」「溺濁」或「尿濁」範疇,治法上注重溫腎固澀、清利濕熱或健脾化濕,如《醫學綱目》提及「白濁屬氣虛兼熱,宜分清飲」。
2. 精濁(溺竅流濁)
指尿道口時有白色黏液流出,但小便本身清澈的病症,屬「精室」病變。此證詳見於《證治準繩·赤白濁》,描述「患濁者,雖便時莖中如刀割火灼而溺自清,唯竅端時有穢物如皰膿目眵,淋瀝不斷」,與現代醫學所稱的慢性前列腺炎或淋證後遺症相似。
- 病因病機:
- 相火妄動:情志失調或房勞過度,導致腎陰虧虛,虛火擾動精室,精離其位而為濁。
- 濕熱瘀阻:濕熱之邪留滯精竅,阻遏氣血,敗精腐濁與濕熱互結,從溺竅溢出。
- 辨證要點:
精濁多兼見會陰脹痛、腰膝酸軟或煩熱盜汗等症,治療常以滋腎清火(如知柏地黃丸)或化濕通瘀(如草薢分清飲)為主。
總結
白濁在中醫理論中分屬「溺濁」與「精濁」,前者責之脾腎及膀胱功能失調,後者多因精室受擾或濕熱瘀滯所致。歷代醫家強調辨證需分虛實,虛者補益脾腎,實者清利濕熱,並注重調理下焦氣化功能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