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珠俱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白珠俱青
此症為中醫眼科病症之一,亦稱「白睛青藍」,首見於《審視瑤函》。其特徵為眼白(氣輪)突然呈現青藍色,病勢急劇。一般認為乃因外感鬱邪內侵,或臟腑氣機失調,導致邪熱鬱滯於肺經(因肺主氣輪),蒸逼目竅,使眼內膏汁外溢,浸淫氣輪,遂使本色轉為青藍。若延誤治療,可能進一步影響瞳神(瞳孔),使其形態不整,甚至導致永久性視力損傷。
病因病機
- 邪鬱氣輪:外感風熱或火毒之邪,鬱遏肺經,肺氣失宣,血絡阻滯,致使白睛氣血失和而變色。
- 肝肺熱盛:肝開竅於目,若肝火亢盛,上犯肺絡,兩經邪熱交熾,可蒸灼目系,誘發此症。
- 濕熱蘊結:脾胃濕熱內生,上熏目竅,濕濁黏滯,阻滯氣輪血絡,日久化為青藍之色。
臨床表現
- 白睛色變:初起局部或全白睛漸成青藍,色澤深淺不一,或伴血絲纏繞。
- 瞳神異常:部分患者瞳神散大或縮小,視物昏矇。
- 兼症:或見眼脹頭痛、口苦咽乾、舌紅苔黃等熱象。
治療原則
以「解鬱散邪、清熱涼血」為主,輔以調和肝肺。
- 主方:《審視瑤函》主張以「還陰救苦湯」加減,方中含黃連、黃芩、知母等清熱瀉火,配合當歸、紅花活血通絡,以解鬱滯。
- 辨證加減:
- 若肝火偏旺,酌加夏枯草、決明子以清肝明目。
- 若濕熱蘊結,可合「三仁湯」化濕宣通。
- 若瘀血明顯,加丹參、川芎以化瘀通絡。
相關鑑別
「白珠俱青」需與「白睛溢血」(結膜下出血)區分:後者多因外傷或氣逆血溢,色呈鮮紅或暗紅,無青藍變色,且病機較單純。
古籍佐證
除《審視瑤函》外,《證治準繩·七竅門》亦提及:「目白珠色變青藍,急宜瀉火調氣,遲則膏傷瞳損。」強調此症與火邪攻目、氣機逆亂之關聯。
此症屬眼科急症,臨床須結合全身證候細辨病因,及時施治,以防膏汁耗損、瞳神受損而貽患無窮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