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珠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白珠
白珠,又稱白睛,為中醫解剖名稱之一,首見於《一草亭目科全書》,曰:「氣之精為白珠,屬肺。」白珠泛指眼球外層之白色部分,相當於現代解剖學中的鞏膜及球結膜,為五輪學說中「氣輪」所主,與肺藏密切相關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五輪學說:
中醫將眼部結構分為五輪,白珠屬「氣輪」,對應肺藏。肺主氣,司呼吸,其精氣上注於目,濡養白睛。若肺氣失調,可反映於白珠,如出現充血、乾澀或色澤異常。 - 經絡聯繫:
手太陰肺經雖未直接連目,然肺主一身之氣,透過氣血運行與眼部相通。此外,足厥陰肝經「連目系」,肝肺氣機升降協調,亦影響白珠之健康。 -
病理表現:
- 肺熱亢盛:白珠赤脈鮮紅,伴咳嗽痰黃。
- 燥邪傷肺:白珠乾澀少津,多見於秋燥或陰虛體質。
- 氣虛不固:白珠鬆弛或色澤晦暗,常見於久病體弱者。
古籍記載與延伸
《銀海精微》指出:「白睛屬肺,為華蓋,主一身之表。」強調白珠對外邪侵襲之敏感度,風熱或濕毒常由表入裡,首犯白睛。此外,《證治準繩》進一步闡述,白珠赤腫多歸因於肺火或肝肺同病,治療需辨臟腑虛實。
臨床相關病症
中醫眼科常將白珠病變與肺系聯繫,如「暴風客熱」(急性結膜炎)或「白澀症」(慢性乾眼),皆可從肺熱或肺陰不足論治,用藥如桑白皮、黃芩滋肺清熱,或麥冬、沙參潤燥養陰。
白珠之論述,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與「藏象學說」之結合,通過局部察病,推測全身氣血盛衰,為診療目疾之重要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