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晝青盲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白晝青盲證
病證名,為中醫眼科病症之一,記載於路際平《眼科臨症筆記》。此證主要表現為雙眼無紅腫疼痛,瞳孔外觀與常人無異,表面無明顯病態,然患者卻於白晝視物昏蒙不清,反於夜間視覺如常或相對清晰,與現代醫學所稱「晝盲」相似。其病因病機較為複雜,須結合全身症狀辨證論治,然臨床多見於腎水虧虛、虛陽上浮之證。
病因病機
- 腎陰不足,虛陽浮越:
中醫認為,腎主藏精,精化為陰液以滋養全身。若腎水不足,陰不制陽,則虛火浮越於上,擾亂目系經絡。《審視瑤函》云:「水不升而火不降,神光失序,不能收藏,故黑暗精明」,闡明腎陰虧虛導致水火不濟,陽氣上亢,使目失濡養,白晝陽氣盛時反加重神光散亂,故視物昏蒙;夜間陰氣漸長,虛陽稍斂,故視覺功能改善。 - 脾虛氣弱,清陽不升:
脾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穀精微以充養目竅。若脾氣虛弱,清陽之氣不能上承於目,則白晝陽氣當旺時反因氣虛而視物不明。此類患者多伴倦怠乏力、食少納呆等症。 - 肝血不足,目失所養:
肝開竅於目,肝血充盈則目得血而能視。若肝血虧虛,不能上榮於目,尤其於白晝陽氣耗散之時,血虛更顯,遂致視物模糊。
辨證施治
本病須依全身症狀辨明虛實,常見證型與治則如下:
-
腎陰虧虛證
- 主症:白晝視昏,夜間轉佳,伴眩暈耳鳴、腰膝酸軟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。
- 治則:滋補腎陰,潛降虛陽。
- 方藥:杞菊地黃湯加減(熟地黃、山茱萸、山藥、茯苓、澤瀉、牡丹皮、枸杞子、菊花)。若虛火明顯,可加知母、黃柏滋陰降火;若兼肝血不足,酌加當歸、白芍養血柔肝。
-
脾虛清陽不升證
- 主症:晝盲伴面色萎黃、氣短懶言、食少便溏、舌淡苔白、脈弱。
- 治則:健脾益氣,升舉清陽。
- 方藥:益氣聰明湯(黃芪、人參、升麻、葛根、蔓荊子、白芍、黃柏、甘草)。
-
肝血不足證
- 主症:視物昏花,目乾澀,眩暈心悸,舌淡,脈弦細。
- 治則:養血補肝,明目潤燥。
- 方藥:四物湯合決明夜靈散(當歸、川芎、熟地黃、白芍、石決明、夜明砂、穀精草)。
相關病症辨析
- 黑夜精明證:與白晝青盲證相反,患者於暗處視物較明,而白晝反覺刺眼難睜,多與肝腎陰虛或陽氣鬱遏有關,可參考《目經大成》等典籍辨治。
- 高風雀目:以夜盲為主症,多因先天不足或肝腎虛損所致,與白晝青盲證病機有別。
此證雖以眼科症狀為主,然根於內臟功能失調,故治療需從整體調攝,尤重補益肝腎、調和陰陽。歷代醫家如傅仁宇、倪維德等,亦強調「治目不拘於目」之理,臨床可參酌《銀海精微》《證治準繩》等古籍驗方,隨證加減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