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腫舌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白腫舌

白腫舌為中醫舌診之病症名,指舌體腫脹而其色泛白者,首見於《喉科秘鑰》卷下。此症多因風寒邪氣內積,阻滯氣血,致舌體經脈失於濡養而腫硬疼痛。其臨床特徵為舌質腫大、色白而僵硬,甚者可見言語不利或吞咽困難,六脈多呈弦緊之象,反映寒邪凝滯、氣機不暢之病機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白腫舌之成因主要與風寒侵襲有關。寒性收引,易凝滯氣血,致使舌體脈絡受阻;風邪挾寒上擾,則舌腫而痛。此外,若素體陽虛,寒從內生,或過食生冷,損傷脾陽,亦可導致寒濕內蘊,上泛於舌,呈現白腫之態。若舌面兼見白苔黑點且滑潤者,多屬陰寒內盛,陽氣衰微之候。

辨證施治

  1. 風寒外襲證

    • 主證:舌腫硬痛,色白,伴惡寒、發熱、脈浮緊。
    • 治法:疏風散寒,活血通絡。
    • 方藥:以《喉科秘鑰》六味湯為基礎,酌加麻黃、荊芥、防風等辛溫解表之品,以宣散表寒。
    • 加減:若寒邪較甚,可加桂枝溫通經脈;氣滯明顯者,佐以川芎、香附行氣活血。
  2. 陰寒內盛證

    • 主證:舌白腫,苔滑膩,或見黑點,脈沉遲。
    • 治法:溫陽散寒,化濕通絡。
    • 方藥:選用淡附子、乾薑各五分煎服,以溫補脾腎之陽,逐內寒濕邪。
    • 外治法:以乾薑、冰片、麝香、青皮等分研末,塗擦舌面,取其辛香走竄之力,散寒開竅,活血消腫。

輔助療法

除內服湯劑外,亦可配合針灸療法,選取合谷、曲池、足三里等穴以疏調氣血;或施以艾灸,溫通經脈,助陽散寒。

白腫舌之辨證須注重舌色、舌質與脈象合參,區分表裏寒熱,方能精準用藥。歷代醫家重視其與臟腑寒濕之關聯,尤強調「寒者溫之」的治療原則,以恢復氣血運行與舌體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