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滯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白滯痢
白滯痢為中醫痢疾證型之一,屬白痢範疇。其名首見於隋代巢元方《諸病源候論·痢病諸候》,書中載:「白滯痢者,腸虛而冷氣客之,搏於腸間,津液凝滯成白。」此病多因腸道虛寒,外感冷邪侵襲,寒氣與腸中津液相搏,凝結成白色黏液,隨大便排出所致。
病因病機
白滯痢的發病關鍵在於「腸虛冷滯」。中醫認為,素體脾胃陽氣不足,或過食生冷,損傷中焦,致使脾陽不振,運化失司。此時外寒乘虛而入,客於腸間,與水穀津液相搏,形成白凍樣黏液。此寒性凝滯,氣機受阻,故見腹痛綿綿、裏急後重,而痢下色白黏膩。
臨床表現
其主要症狀為大便溏薄,頻頻登廁,糞中夾雜白色黏液或凍狀物,或純下白凍,氣味腥冷。伴有腹部隱痛、喜溫喜按、口淡不渴、形寒肢冷等虛寒之象。舌象多見舌淡胖、苔白滑,脈沉遲或細弱。
證候辨析
與其他痢疾相較,白滯痢以下白凍為特徵,不同於熱痢之赤白相雜或純赤便,亦異於寒濕痢之穢濁黏稠。其病性屬寒,病位在腸,然根本在脾陽虛弱,故治療需溫運為主,非單純燥濕可解。
古籍淵源
除《諸病源候論》外,清代《醫宗金鑑·雜病心法》亦提及:「冷痢白如鴨溏,腥臭穢黏」,補充其穢濁特質。明代《景岳全書》則強調「臟寒生滿病」,間接闡明腸虚冷滯致痢之理。歷代醫家多將此症歸於「寒痢」或「冷積痢」範疇,治法側重溫脾化濕。
治法與用藥
以溫中散寒、健脾化滯為大法。常用方如桃花湯(赤石脂、乾薑、粳米)溫澀固腸,或附子理中湯加減以振脾陽。若寒濕偏盛,可佐平胃散燥濕運脾;久痢滑脫者,配合真人養臟湯固攝下焦。用藥忌苦寒攻伐,當以辛甘溫化為宜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