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疹瘙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白疹瘙癢為中醫病證名,指體表出現白色疹子並伴隨瘙癢症狀之證候。此症首見於《本草綱目》卷三十六枸橘項下附方,所引《救急方》載其治法:「遍身者,小枸橘細切,麥麩炒黃為末,每服二錢,酒浸少時,飲酒。初以枸橘煎湯洗患處。」揭示古人已認識此證並具備內外合治之經驗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白疹瘙癢多因風邪外襲、濕熱內蘊所致。風性善行數變,客於肌表則發疹;濕性黏滯,與熱相搏,鬱於腠理,故見疹色白而癢甚。其病位主要在肺衛與肌表,蓋肺主皮毛,衛氣失固則外邪易侵。另有血虛風燥之證,因營血不足,肌膚失養,化燥生風,亦可表現為疹癢反覆發作。
證候特點
白疹多呈粟粒狀,散在或密集分佈,捫之礙手,疹色偏白或淡紅,瘙癢劇烈,遇風熱加劇。或伴見身微熱、煩躁、舌紅苔薄黃等症;若屬血虛者,可見皮膚乾燥脫屑,夜癢加重,舌淡脈細。
傳統治法
- 內服方藥
-《救急方》以小枸橘(即枸橘嫩枝)配伍麥麩炒黃研末,酒調內服,取其祛風理氣、和中止癡之效。
-臨證常用消風散加減(荊芥、防風、蟬蛻等)疏風清熱;濕重者合萆薢滲濕湯;血虛風燥者當歸飲子主之。 - 外治療法
-枸橘煎湯外洗法,利用其辛香走窜之性透達表邪。
-另可選用苦參、地膚子、白鮮皮等煎湯溻漬,清熱燥溼止癢。
藥理探微
枸橘(枳殼未成熟果實)性溫味辛苦,《本草綱目》載其能「除風癢」,現代研究顯示其揮發油具抗炎鎮癢作用;麥麩炒黃後健脾利溼,輔以酒行藥勢,共奏祛風透疹之效。此方體現中醫「以皮行皮」「風藥達表」之治療思路。
後世對此證認識漸豐,《外科正宗》等典籍進一步辨明寒熱虛實,發展出針灸刺絡(如曲池、血海等穴)及放血療法,深化了對表鬱型癢疹的處理手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