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白疹

一、名詞溯源與定義
白疹一詞,首見於清代中醫文獻,主要記載於《麻證新書》與《溫病條辨》兩書,其概念分屬不同證候範疇,需辨證區分:

  1. 麻疹相關之白疹(出《麻證新書》)
    指麻疹發病過程中,疹粒凸起分明,色呈淡紅而基底膚色偏白,觸之潤澤。《臨證指南醫案·卷六》進一步提出其病機特性:「赤疹遇清涼而消,白疹得溫暖而解」,強調溫邪鬱表、氣機不暢之證,需以溫通透達為治則。此類白疹多與「白麻」證候相涉(參見「白麻」條目),屬麻疹變證之一。
  2. 溫病範疇之白疹(出《溫病條辨》)
    吳鞠通所言之白疹,實為「白(疒咅)」(註:疒咅音同「培」),屬濕溫病過程中,濕熱蘊結肌膚所發之細小白色疹粒。其形如粟米,晶瑩透亮,多伴身熱纏綿、胸脘痞悶等濕熱鬱蒸之象,與麻疹白疹截然不同。

二、病因病機探析

  1. 麻疹白疹
    多因麻毒透發不暢,或素體氣血偏弱,正邪交爭無力,致疹色淡而膚白。其病位在肺衛,涉及氣分,若兼見脈弱、疹隱不顯者,屬「邪鬱陽虛」之候。
  2. 濕溫白疹
    緣於濕熱病邪纏結氣分,鬱蒸肌表,迫使津液外溢,凝而為疹。清代醫家葉天士於《外感溫熱篇》提及:「濕鬱衛陽,發為白疹」,強調三焦氣化不利、濕濁內阻之關鍵病機。

三、辨證要點與治法

  1. 麻疹白疹
  • 辨證特徵:疹粒高聳,色淡紅潤,周邊膚白無華,或伴微惡風寒、舌淡苔白。
  • 治法:以辛溫透表為主,佐以活血通絡。方選「升麻葛根湯」加荊芥、防風;若陽氣虛者,可合「保元湯」扶正托邪。
  1. 濕溫白疹
  • 辨證特徵:白疹晶瑩,捫之礙手,多發於胸腹,兼見身熱不揚、口黏苔膩、脈濡數。
  • 治法:清氣分濕熱,宣暢三焦。主方選「三仁湯」或「薏苡竹葉散」;若熱重於濕,可佐連翹、赤小豆清熱透疹。

四、古今醫家見解
清代《醫宗金鑒》稱濕溫白疹為「晶(疒咅)」,謂其「狀如水晶,破之有淡黃水液」,提示濕邪外透之兆;而麻疹白疹在《麻科活人書》中歸為「陰斑」一類,主張「助陽透表」以防邪陷。二者雖同名「白疹」,然一屬外感濕熱,一屬麻疹變證,臨床不可混淆。

五、相關名詞參照

  • 白麻:麻疹中疹色淡白、隱隱不透者,屬虛寒證候,與白疹互為異名。
  • 白(疒咅):即《溫病條辨》之白疹,專指濕溫發疹,後世亦稱「水晶疹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