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白軫

白軫,乃中醫病證名,首載於唐代孫思邈所著《千金要方》。此證屬隱疹範疇,特指皮疹色白者。隱疹,又稱風疹塊、癮疹,相當於現代醫學所稱之蕁麻疹。

病因病機

白軫之形成,主要與下列因素相關:

  • 風寒外襲:腠理疏鬆,衛外不固,風寒之邪乘虛侵入肌表,客於營衛之間。
  • 肺脾氣虛:肺主皮毛,脾主肌肉,肺脾氣虛則衛外不固,易受外邪侵襲。
  • 氣血失和:營衛不和,氣血運行不暢,肌膚失養而生皮疹。

臨床表現

白軫之典型症狀特徵:

  • 皮膚突現白色風團,形態大小不一,邊界清晰。
  • 疹色淡白或蒼白,觸之略高出皮面。
  • 伴有瘙癢感,搔抓後疹塊可增大或連成片狀。
  • 得暖則輕,遇冷加重,此乃風寒證之特徵。
  • 可伴有惡風畏寒、舌淡苔薄白、脈浮緊等表寒之象。

診斷要點

  1. 望診:皮疹色白,形如雲片,時隱時現。
  2. 問診:發病與氣候變化相關,尤以寒冷刺激為誘因。
  3. 切診:脈象多呈浮緊或弦緊之象。
  4. 鑒別:需與赤疹相區別,後者疹色紅赤,多屬風熱證。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療白軫以疏風散寒、調和營衛為主:

  • 內治法:常用桂枝湯合玉屏風散加減,以桂枝、芍藥調和營衛,防風、白朮益氣固表。
  • 外治法:可選用艾葉、荊芥等溫性藥物煎湯外洗。
  • 針灸療法:取風池、合谷、血海等穴位,施以溫針或艾灸。

病機演變

白軫若失治誤治,可發展為:

  • 久病入絡,轉為慢性癮疹,纏綿難愈。
  • 寒邪化熱,轉見疹色轉紅,轉為風熱證。
  • 傷及陽氣,導致衛陽更虛,易反覆發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