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白針

白針為中醫針灸技法之一,指單純以毫針刺入穴位,不附加艾灸、電針、溫針等其他輔助手法,亦稱「冷針」。此術語首見於唐代孫思邈《千金要方》,書中記載:「但其孔穴與針無忌,即下白針,若溫針訖,乃灸之。」明確區分「白針」與「溫針」之差異,強調其純粹以針刺刺激經絡氣血之特性。

白針中醫理論基礎

白針之作用機制遵循中醫經絡理論,通過針刺特定穴位,調節人體「氣血陰陽」之平衡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刺之道,氣調而止」,白針即以此為核心,透過提插、捻轉等基礎手法,激發經氣運行,達到「通其經脈,調其血氣」之效。其適應範圍廣泛,凡屬經絡氣血瘀滯、臟腑功能失調之證,如風寒濕痹、头痛失眠、內科雜病等,皆可選用白針治療。

白針與溫針之別

白針與溫針雖同屬針灸範疇,然操作與作用迥異。溫針結合艾灸熱力,於針尾燃艾,使熱力沿針體導入穴內,適用於寒證、虛證;白針則專注針體本身之機械刺激,手法輕重緩急依辨證而定。《針灸大成》亦載:「冷針者,以針為法,不假火溫。」凸顯其「清瀉」特性,尤適用於熱證或實證,如肝陽上亢、濕熱蘊結等病症。

白針臨床運用特色

歷代醫家運用白針,注重「辨證取穴」與「手法補瀉」。明代楊繼洲《針灸大成》詳述捻轉補瀉之法,白針操作時,可依病情虛實施行「迎隨補瀉」或「呼吸補瀉」。例如:外感風熱刺風池、合谷,以瀉法清熱解表;氣虛下陷刺足三里,以補法升提中氣。現代中醫臨床中,白針更發展出「透穴針法」「浮刺」等變通手法,擴大其治療維度。

白針作為針灸技法之根本,體現中醫「以通為用」的治療思想,其簡約而精準的特性,迄今仍是針灸體系中不可取代的傳統手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