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定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中醫名詞:定風

定義與概念
「定風」為中醫治療學名詞,屬治法範疇,主要針對溫熱病後期或陰液大傷所致之「虛風內動」證候。此證因熱邪久羈、真陰耗損,筋脈失於濡養,引發肢體顫動、痙攣等風動之象。中醫認為「風勝則動」,而虛風內動之本在陰虛,故治法以滋陰潛陽、柔肝息風為核心,使陰液得復,風象自平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熱邪傷陰:溫病過程中,高熱或邪熱久留,灼傷肝腎真陰,陰不制陽,虛熱內生,風陽妄動。
  2. 誤治耗液:誤用發汗(誤表)或攻下(妄攻),進一步損傷陰津,加重筋脈失養。
  3. 肝腎虧虛:肝主筋,賴腎陰滋養;腎陰虧竭,水不涵木,導致肝風內擾,見手足蠕動、瘛瘲(抽搐)等症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神疲倦怠、手足蠕動或輕微抽搐(瘛瘲)、脈象虛弱或細數。
  • 兼症:舌質絳紅少苔、口乾咽燥、低熱纏綿,甚則出現「時時欲脫」(陰竭陽脫之危象)。

代表方劑與配伍
《溫病條辨》提出「大定風珠」為治療虛風內動之主方,其組成與原理如下:

  • 滋陰填精:阿膠、雞子黃、生地、麥冬、白芍—滋補肝腎真陰,濡養筋脈。
  • 潛陽息風:龜板、鱉甲—質重沉降,潛鎮虛陽,兼退虛熱。
  • 酸甘化陰:五味子、炙甘草—酸收甘緩,助斂陰止風。
  • 佐以息風:牡蠣—加強鎮肝息風之效。

與其他治風法區別

  1. 涼肝息風(如羚角鉤藤湯):適用於熱極生風之實證,見高熱抽搐、舌紅苔黃,以清熱涼肝為主。
  2. 養血息風(如阿膠雞子黃湯):針對血虛生風,伴面色蒼白、舌淡,重在補血柔肝。
  3. 定風專注「真陰虧極」之虛風,需大劑滋填,佐以潛鎮,標本兼治。

理論依據
《溫病條辨》強調:「邪氣已去八九,真陰僅存一二」時,需急復其陰,不可再用苦寒或攻伐之品,免更傷正氣。大定風珠以濃濁填陰之品,契合「精不足者,補之以味」的治療原則,體現吳鞠通「存陰退熱為第一要務」的溫病思想。

延伸應用
現代中醫亦將「定風」法擴展運用於:

  • 慢性疾病後期之顫抖、帕金森樣症狀(屬陰虛風動者)。
  • 放化療後陰傷肢搐。
  • 中風後遺症之陰虛絡瘀兼風動。

古籍參考
除《溫病條辨》外,《臨證指南醫案》亦載:「凡水虧不能涵木,厥陽化風鼓動,多用滋填鎮攝」,進一步闡釋陰虛風動之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