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粘膩苔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白粘膩苔
白粘膩苔為中醫舌診常見舌象之一,主因體內津液代謝失常、痰濕內蘊所致。其特徵為舌面白苔上附著一層渾濁粘液,質地黏膩如雞蛋清,苔質顆粒相互融合,難以分明。此苔象多反映寒、痰、濕等病邪交結,臨床需結合其他症狀辨別具體病機與證候類型。
病因病機
- 寒痰濕盛
若白粘膩苔色白而滑潤,多因陽氣不足,寒濕內停,或脾失健運,水濕凝聚成痰。此類患者常見畏寒、肢冷、胸悶、痰多清稀等症,屬陰證、寒證範疇。《傷寒論》所述「寒濕困脾」或「痰飲內停」證候中,可見此類舌象。 - 脾熱濕聚
若白粘膩苔伴有口中黏膩甜味、涎沫濃稠、胸脘痞悶等症,則多屬脾臟蘊熱,濕濁不化。此因過食肥甘厚味,濕熱內生,或因外濕侵襲,鬱久化熱,形成濕熱膠結之態。《溫病條辨》中「濕溫病」或「脾濕熱證」常現此舌苔。
與相似舌象鑑別
- 白滑苔:苔色白而滑利,但無明顯粘膩感,多屬單純寒濕或痰飲。
- 黃膩苔:苔色轉黃,粘膩厚重,主濕熱或痰熱內蘊,病性偏熱。
- 腐苔:苔質鬆浮如腐渣,輕刮即去,多見於食積或痰濁未化。
臨床意義
白粘膩苔的出現,標誌著體內濕濁或痰濕停滯,病位多與脾、肺、三焦相關。脾主運化水濕,肺主通調水道,若二者功能失調,則水濕聚而為痰,上泛於舌。此苔象常見於慢性胃炎、支氣管炎、水腫及代謝性疾病等,中醫治則多以溫陽化飲、健脾祛濕或清熱滲濕立法,如二陳湯、平胃散、三仁湯等方劑的應用基礎。
白粘膩苔的具體辨證須結合脈象、症狀及病程長短,方能準確判斷病性之寒熱虛實,為中醫辨證論治的重要依據之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