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粘膩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白粘膩苔

白粘膩苔,又稱白膩苔,是一種中醫診斷學名詞,指舌面白苔上罩著一層渾濁粘液,狀如雞蛋清樣附於苔面,苔的顆粒互相粘連成一片,多屬寒痰濕盛。口中粘膩而帶甜味,涎沫濃稠,胸腔痞悶,則屬脾熱濕聚。

白粘膩苔的形成原因,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:

  • 脾胃虛寒:脾胃主運化水濕,若脾胃虛寒,運化功能失常,水濕停聚,則可導致白粘膩苔的形成。
  • 寒痰濕盛:寒痰濕是一種病理產物,若寒痰濕盛,則可導致白粘膩苔的形成。
  • 脾熱濕聚:脾熱濕聚是一種病理產物,若脾熱濕聚,則可導致白粘膩苔的形成。

白粘膩苔的臨床表現,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
  • 舌苔白膩:舌苔白膩,狀如雞蛋清樣附於苔面,苔的顆粒互相粘連成一片。
  • 口中粘膩:口中帶有甜味的粘膩感。
  • 涎沫濃稠:涎沫不易咯出,較為濃稠。
  • 胸腔痞悶:按壓胸腔出現悶痛感。

白粘膩苔的治療,主要以健脾化痰、利濕為主。常用方劑有:

  • 大棗湯:由半夏、茯苓、陳皮、甘草組成,具有健脾化痰、利濕作用,適用於脾胃虛寒、痰濕內盛所致的白粘膩苔。
  • 三子養親湯:由半夏、白朮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組成,具有健脾化痰、利濕作用,適用於脾胃虛寒、痰濕內盛所致的白粘膩苔。
  • 藿香正氣散:由藿香、佩蘭、陳皮、半夏、茯苓、白朮、大腹皮、厚朴、甘草組成,具有解表化濕、理氣和中作用,適用於外感風寒、暑濕、食滯所致的白粘膩苔。

白粘膩苔的預防,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:

  • 飲食宜清淡,避免過食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。
  • 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。
  • 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。
  • 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,避免情緒波動。

白粘膩苔是中醫常見的舌苔表現之一,形成原因與脾胃虛寒、寒痰濕盛、脾熱濕聚有關。臨床表現包括舌苔白膩、口中粘膩、涎沫濃稠、胸腔痞悶等。治療上著重於健脾化痰、利濕,常用方劑有大棗湯、三子養親湯、藿香正氣散。預防上則要注意飲食清淡、保暖、適當運動、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