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礜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白礜,又稱礜石,為古代煉製外丹之重要礦物原料,屬五石之一。其化學成分主要為硫化砷鐵(FeAsS),質堅而色白,多呈金屬光澤,產於山崖礦脈之中。
在中醫典籍中,白礜性味辛、熱,有毒,歸肝、脾二經。其藥用歷史可追溯至《神農本草經》,列為下品,謂其「主寒熱鼠瘻,蝕死肌,風痺,腹中堅癖邪氣」。歷代醫家多用以治療瘡瘍、癬疥、瘰癧等外科疾患,亦用於驅蟲、攻毒。
《本草綱目》詳載其炮製方法,強調須經煅燒、醋淬等工序以減毒性。傳統用法多為外用,研末調敷或製為藥捻;內服極罕,且須嚴格配伍。唐代《千金要方》中曾載其與蒼朮、防風同用,治風濕頑痺。
白礜與砒石皆含砷類成分,然藥性有別。白礜長於攻毒蝕瘡,砒石偏重劫痰平喘。金元時期,丹溪心法曾論其「性烈如剽悍之將」,用之不當反傷正氣。
此物作為丹道修煉素材,見載於《抱朴子》等道家文獻,謂其能「通靈化金」。然醫家多警示其毒烈之性,明代《醫學入門》直言「非必用不可,則毋輕試」。今之臨床已罕用,然於中醫外科古籍研究仍具重要學術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