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硬苔舌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白硬苔舌

白硬苔舌為中醫舌診術語,見於清代張登所著《傷寒舌鑑》。此舌象特徵為舌面苔色白而質地乾硬,觸之粗糙,甚者如砂礫,多主痰火互結或邪熱熾盛,傷及胃津之證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痰火壅結
    痰濁與火熱相搏,膠結於舌,阻滯氣機,津液失於輸布,故苔顯乾硬。此類證候常見於痰熱擾心或肺胃壅熱,伴見胸悶、咳痰黏稠、煩躁等症。
  2. 陽明熱盛傷津
    外感熱邪傳入陽明胃腑,化燥成實,耗傷胃中津液。胃絡通於舌,津虧則舌失濡潤,苔質乾結而硬。此類多見於傷寒陽明腑證或溫病氣分階段,可伴高熱、口渴、腹滿便閉等症。

治法與方藥

  • 痰火壅結:治宜清化痰熱,方如黃連溫膽湯(《六因條辨》),或小陷胸湯(《傷寒論》)加竹茹、梔子等,以滌痰瀉火。
  • 陽明熱結津傷:當急下存陰,主方選大承氣湯(《傷寒論》)峻下熱結,佐以甘寒生津之品如天花粉、麥冬、石斛等,護胃陰而潤燥。

辨證要點

白硬苔舌需細辨寒熱虛實:

  • 若苔白硬而燥裂,兼見壯熱、脈洪大,屬陽明實熱。
  • 若白硬苔伴黏膩感,胸脘痞悶,則屬痰熱交阻。
  • 久病見此苔,需考慮陰虛火旺,津枯舌燥之變證。

此舌象提示邪氣壅滯、津液受灼,臨床須結合四診,辨析病位深淺與傳變趨勢,以擬定攻邪或滋潤之法。